清朗俠在行動丨注意提防網路謠言新趨勢

   “別相信,這是謠言,官方已經辟謠了!”收到老家母親轉來的一則健康養生帖,網友“米莉”趕緊提醒。“怎麼會呢?裏面説得頭頭是道”,老人沒聽“米莉”的勸誡,轉發給了朋友圈和親友群裏……

  近年來,大量網路謠言上演“新花招”令網友們直呼“防不勝防”。為什麼網路謠言屢禁不止?近年來新增哪些新套路?對此,記者展開了一番調查。

3.jpg

  1 謠言“重災區”漸趨集中

  從近日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等多家機構聯合發佈的5月“科學”流言榜單看,裏面涉及了“接地氣”的汽車加油、不粘鍋涂層等生活類謠言,也有“高大上”的5G通信、量子電腦等前沿技術謠言。

  今年年初,由中央網信辦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指導,中山大學和騰訊公司聯合推出的網路謠言治理報告對2018年謠言整體情況進行了盤點歸納。文中指出,食品安全、醫療健康、社會民生等領域,已逐漸成為網路謠言的“重災區”。

  圍繞食品安全類謠言套路,記者梳理髮現,其主要為惡意散佈食品安全風險,切中公眾恐懼心理,比如,咖啡有強致癌物;也有些是包裝養生常識,誘導公眾陷入認知誤區,比如,菠菜豆腐一起吃會得結石;還有些是在誇大其詞、翻炒舊聞,比如,熱苦瓜水、熱檸檬水可抗癌等。

  在網路謠言的層層套路下,往往中老年人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成為謠言的二傳手。“謠言鑒別力弱、受教育程度低、主觀幸福感低的中老年人更易傳謠。”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張志安説。

  2 謠言背後暗藏黑色産業

  針對謠言內容的共性,IT分析師封陵這樣歸納:多數網路謠言文章往往帶有“致癌”“有毒”“身亡”等詞語,還喜歡用“100%”“第一”等詞語;尤其健康養生、疾病類主題謠言文章常用不實“偏方”炮製“季節謠言”或用偷換概念方式編造“科普常識”。

  記者隨機挑選了若干篇已被官方辟謠的謠言文章,試圖找出文中提及的專業期刊來源,但幾乎很難查到。“雖然有些文章內容初看覺得很有道理,但一些網路謠言都會‘改頭換面’,巧妙地偽裝植入其中,採取真假混雜、以偏概全或不斷推論的方式,即便專業機構想驗證其是否科學也並不容易。另外,文內往往夾雜著潛在的行銷行為,層層誘導很容易把用戶帶上歪路。”中國傳媒大學政法學院副院長王四新説。

  被廣泛轉發的謠言文章究竟是怎樣産生的?“這些網上熱傳的偽科學爆款文,往往背後都有一條完整的黑色産業鏈。”封陵向記者透露,這些文章內容或來自相關研究資訊的部分抓取和放大,或利用一些舊聞進行二次洗稿;待文章成稿發佈後,除了在黑産市場上購買閱讀量外,還有部分平臺通過用戶代刷閱讀量換錢;後續變現模式也涉及文內夾雜的産品推廣、線下活動獲利,更有甚者會為某些涉黃涉賭的平臺導流。

  3 騙術正在“花樣翻新”

  近年來,短視頻進入爆發期,一些網路謠言製造者也看準這一契機,炮製出便於視頻傳播的謠言新形式,抖音、快手、微視等短視頻平臺均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網路謠言。

  比如,2018年11月,抖音上就流傳過一段假雙黃蛋的製作視頻,獲得數萬點讚,事後求證發現,其實是一種名為“水寶寶”的玩具;之前還有一段聲稱“有女子狂犬病發作,在街上咬人”的短視頻,被不少網友轉載,但事後證明視頻畫面出自介紹電影拍攝過程的視頻。

  不僅如此,網路直播也成了謠言傳播新途徑。為賺取人氣收割流量,一些主播開始策劃事件,甚至故意散佈謠言。曾經就有主播在大涼山做公益時“表演發錢”,直播結束收回“善款”;2017年吉林某主播利用網路直播平臺編造當地洪災死亡人數,並謊稱因洪災造成的災區通信網路中斷是政府為隱瞞災情而故意遮罩,次日這名造謠主播被刑拘。

  還有一些網路謠言通過H5等新媒體進行“翻新”。“H5頁面圖文並茂,並配以極富感染力的音樂,將一些謠言描述得惟妙惟肖、真假難辨,更增加了辟謠、除謠的難度。”封陵説。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網信浙江 » 清朗俠在行動丨注意提防網路謠言新趨勢

微信二維碼,掃一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