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3天可見”背後折射怎樣的社交觀?

   自微信開啟“三天朋友圈可見”功能後,總有朋友向我吐槽這個功能帶來的尷尬和誤會,也有不少人成了朋友圈裏的“小透明”,他們用實際行動支援著這一功能——把自己3天之前的生活隱藏起來,只向外界展示最近3天的內容。當然,如果最近3天沒發新內容,朋友圈裏只有一條冷冰冰的橫線,攔住所有的好奇和疑惑。

0b.gif

  
  類似的功能還有“半年朋友圈可見”。如果一個人朋友圈資訊量很大,外界要翻很久才有可能看到那條意味著休止的“橫線”。這表示他起碼對外界展示的內容依然是有保留的,是打算“以新換舊”的。
  
  有學者借用社會學裏“自我呈現”的理論來解釋這種現象,大致意思是説,人們在社交網路裏希望展現的自我和真實的自我不同,為防止外界因看到“舊的自我”而對“新的自我”産生誤會。這種解釋確實有自洽的邏輯,但無法解釋的是:新和舊的“界限”顯然無法短暫到只有3天,畢竟,不會有人能做到3天一變。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生活境況在一定時間段內應該是差不多的,即使要變化,也需要一個時間過程,不可能以3天為單位實現“換代升級”。因此,“三天可見”的吊詭現象,不只是“自我呈現”的問題。
  
  換個角度來思考。比如,此現象也能從心理學角度來解釋。很多人發朋友圈都有這種心理:我有自己的隱私,不想透露給別人太多個人資訊。向網友展示個人生活和工作內容,是沒問題的,但不等於要展示所有資訊。
  
  換言之,“展示”本身是很複雜的,不同人會選擇不同維度的呈現方式:有人性格張揚外向,喜歡炫示自己,或者的確有一些值得炫示的資本,或財富或才華,或者是高顏值和曼妙的身材,哪怕是在網上插科打諢的能力,都會被一些人當成展現自身魅力的渠道,而朋友圈自然就是最好的展示窗口。對他們而言,“三天可見”的功能反而限制了自身張揚魅力乃至拓展影響力的功能,他們自然是不願意“限制”的,但他們在朋友圈發佈內容時,本身就有一個刻意的篩選行動——只向外界展示自己想展示的東西,這種現象在一些“大V”和名人的朋友圈裏格外明顯。
  
  但對更多人來説,生活本身並無太多值得炫示之處,或出於現實的考慮,或與低調的性格有關,他們不願意讓外人看到自己生活更真實和全面的資訊。他們會認為朋友圈是真的“朋友圈”,只有真正的朋友才能分享自己生活裏的苦樂悲欣,其他人只是“外人”。本著“不要和陌生人説話”的想法,他們設置“三天可見”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行為,這是合情合理的,並沒什麼可指摘的。
  
  只是,耐人尋味的是,“三天朋友圈可見”功能的設置初衷和微信社交的原初性質,卻是有不同之處。近年社交網路已經深入了我們的生活,尤其是年輕人對社交網路更為熟悉乃至依賴,平臺也呈現“百舸爭流”的發展局面,有不同的垂直用戶和分類用法。比如,人人網就偏重大學生群體,社交方式是半開放式的,只要知道對方的名字和學校,就有可能加上好友。而微網志則幾乎是全開放式的社交模式,也因此出現了大量“大V”,他們用各自的能量影響著粉絲們,粉絲們也給他們帶來了關注和流量。
  
  微信興起之初,憑藉“私人社交”的模式吸引了很多用戶,而朋友圈本身也是相對封閉的社交,只有共同好友才能看到彼此點讚和留言的情況。不過,隨著微信影響力和用戶數量的與日俱增,其“私人社交”的性質也在不斷變化,“三天朋友圈可見”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因能更好地服務於用戶而被推出。
  
  從某種意義上説,是微信用戶的實際需求導致了新功能的出現,也因此不斷改變著微信社交的模式。“三天朋友圈可見”的背後是社交網路模式的變化,這不只體現在微信一款産品裏。過去人們多認為網際網路的虛擬性可以讓人實現與現實社會身份的脫離,網路社交的匿名性和隨機性,吸引了第一批網上聊天的“拓荒者”。但是,現狀和趨勢卻很明顯:網路虛擬世界越來越“真實”,甚至比真實的社會身份更具“現代身份感”——這種感覺是更高維度的網路社交所賦予的,人們的社交打破了空間和地域的阻隔,而是在觀念和利益層面上交往,傳統的依靠現實生活維繫的社交關係遭到衝擊。
  
  正因此,“三天朋友圈可見”的本質是在網路和現實生活趨於合流的前提下進行自我保護的方式。畢竟,幾乎沒人希望自己成為櫥窗裏展示的“模特”,成為並未深交的“朋友”評頭論足的對象。其實,深諳現代人心理的法國思想家福柯早已提醒世人,現代社會在某種意義上被構造成一種“全景監獄”,這也是西方現代性的一大症候,是結構性的問題,並非個人力量可以改變。
  
  自媒體崛起後,用戶之間的關係從過去“大V”主導的“發佈——接納——反饋”資訊的模式,逐步變成“看與被看”的模式,“三天朋友圈”的行為,就是要克服這種模式帶來的弊端,也是為了預防潛在的風險。只是,多數人對這個“全景”和“互看”的結構的理解,還停留在虛擬世界的層面上,但是,當現實和虛擬的邊界日趨模糊後,誰又能保證自己的隱私和個人生活不暴露呢?誰又能從中獲得絕對的安全感?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網信浙江 » “朋友圈3天可見”背後折射怎樣的社交觀?

微信二維碼,掃一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