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城市綠心打造2.5公里運河故道 彰顯運河文化魅力

發佈時間: 2022-08-08 16:50:49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上午時分,漫步在位於北京市通州區大運河畔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滿目蔥蘢。自2020年9月底開放以來,這裡已成為集生態修復、市民休閒、文化傳承于一體的“城市森林公園”。

8月8日晚,2022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將在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中的城市綠心活力匯開幕。今年的文化節由北京市委宣傳部、中國新聞社主辦,北京文物局聯合通州區委區政府、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物報社、市委網信辦、市發改委、市文旅局、市體育局等單位共同承辦。

城市綠心西部,一處長約2.5公里的運河故道被發掘復原。作為大運河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裡曾是明朝嘉靖年間古運河流經之所,也是皇家運糧進城的轉机站,漕糧從運河大船卸載到張家灣碼頭,再從張家灣改成運糧車進入京城。

據悉,清嘉中期北運河改道,該河道自此廢棄不用。重現的運河故道是從歷史文化研究中深度提煉運河文化元素,參照乾隆年間《潞河督運圖》中的漕運場景,設置一故道兩柳堤三景區八節點。

運河故道上建有三座石橋——通源橋、通蒲橋和通蕖橋。站在橋上欣賞美景、鍛鍊身體的同時,又能了解歷史,感受著昔日的漕運繁華,追尋千年大運河歷史文脈。

“北運河上接通惠河,是古運河漕運的起始地,它的從繁盛到凋敝,也是一條運河和我們民族命運的隱喻。時間來到二十一世紀,時代對北運河的再次召喚,所彰顯的又何嘗不是它渴望走向世界的精神場域,以及文化意義上的尋根和再出發?”著名詩人谷禾在他的新詩集《北運河書》裏這樣寫道。

大運河北京段全長82公里,橫跨昌平、海淀、西城、東城、朝陽、通州六區。如今,作為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水系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運河道與雨水、景觀湖、植草溝等構成了水系的匯集和傳輸。

與此同時,運河故道已成為城市綠心網紅打卡點,通州獨有的運河歷史文化記憶正在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裏重生。(完)


推薦閱讀
運河畔建起“城市綠肺” 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態地標 作為“五位一體”環境管控策略的一部分,北投集團還科學佈置了“上天入地”的監測網路,建立了空氣-土壤氣-地下水-生態環境的多介質監測體系,動態評估風險管控與生態恢復效果。走進北京通州大運河南岸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原東方化工廠、東亞鋁業等老工業遺痕跡漸漸淡去,成為北京城市副中心一道靚麗的生態風景線。北京北投生態環境有限公司生態環境事業部主管王雅妮表示,北投集團以原廠老工業遺址的生態修復為核心,設立生態保育核。
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 北青報記者從論壇了解到,依託大運河沿線的自然人文景觀和歷史文化資源,北京市通州區正在積極打造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北至源頭島、南至武窯橋,景區面積約7.2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2.56平方公里,河道長約12.1公里。通州區副區長楊磊介紹説,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創建國家5A級景區,是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有力抓手。北青報記者從會上了解到,作為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有力抓手,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基本完成。
城市綠心打造2.5公里運河故道 彰顯運河文化魅力 與此同時,運河故道已成為城市綠心網紅打卡點,通州獨有的運河歷史文化記憶正在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裏重生。8月8日晚,2022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將在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中的城市綠心活力匯開幕。重現的運河故道是從歷史文化研究中深度提煉運河文化元素,參照乾隆年間《潞河督運圖》中的漕運場景,設置一故道兩柳堤三景區八節點。
北京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年底前免費開放 沿途穿過北關閘橋、千荷瀉露橋等10座橋梁,形成景區的水上大環線。沿途穿過北關閘橋、千荷瀉露橋等10座橋梁,形成景區的水上大環線。(完)。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