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北京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年底前免費開放 12.1公里水路連通四大區域

發佈時間: 2022-08-08 16:51:00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將於年底前面向遊客免費開放,景區內4座公園通過北運河水路全部連通,河道段全長12.1公里,水域面積2.56平方公里。沿途穿過北關閘橋、千荷瀉露橋等10座橋梁,形成景區的水上大環線。

2022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將於8月8日晚在通州區城市綠心活力匯開幕。今年的文化節由北京市委宣傳部、中國新聞社主辦,北京文物局聯合通州區委區政府、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物報社、市委網信辦、市發改委、市文旅局、市體育局等單位共同承辦。記者從承辦方獲悉這些資訊。

據了解,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連通了四大區域,自北向南分別為——西海子公園葫蘆湖景點片區、燃燈塔和周邊古建築群、運河公園、大運河森林公園。其中,西海子公園、燃燈塔及周邊古建築群為景區北區,也是文物古建和歷史文化的集中承載地。

景區內4座公園不僅陸路連通,水路通過北運河也全部連通,河道段全長12.1公里,水域面積2.56平方公里。沿途穿過北關閘橋、千荷瀉露橋等10座橋梁,形成景區的水上大環線。本次景區水路改造主要對碼頭環境進行提升,在大光樓區域增設了一處臨時停靠點,並對1號碼頭、2號碼頭、漕運碼頭、柳蔭碼頭進行了景觀綠化提升。

漕運碼頭和柳蔭碼頭分列穿行大運河森林公園的運河兩側。其中,漕運碼頭將恢復昔日的繁華盛景,翻新倣古建築立面漆柱及彩繪,引入新業態活化商業街區。商店前的空間放置了官鬥形象座椅和文化景石,增設濱水觀景文化座椅,加設樹池文化箅子,設置漕運文化主題地雕等,照明燈具採用大運河旗桿形象,打造漕運碼頭夜景氛圍。

此外,橋下空間也是景區提升的重點,上營大橋(原玉帶河橋)以北區域屬於城市核心商務區,東關大橋、上營大橋將結合橋下空間設置適宜人們停留的活動空間。

老話兒説:紫禁城是大運河上漂來的。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將在物理空間提升的基礎上,深入梳理運河文化,建立文化圖譜,同時整體開發文創IP。遊客到此將感受到運河留下的燦爛文化。

例如,在燃燈塔及周邊古建築群景區,現已完成了策劃方案,將開設“文化展”“非遺傳習所”“養生展”等特色項目,佈局燃燈塔及周邊古建築群景區中路(文廟)、西路(訓導署、明倫堂、文帝祠)、紫清宮等院落,運用AI(人工智慧)、全息投影等技術為遊客打造虛擬現實結合的沉浸式體驗,保護與傳承大運河沿岸民俗風情和非物質文化遺産;景區南區綜合遊客服務中心目前正在建設,這裡將以“運河再現”為主題,通過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等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空間。

據悉,燃燈塔及周邊古建築群景區、運河公園和大運河森林公園原本各自獨立運營,景區通過整合資源改造提升後,將由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管理中心統一管理,通過智慧化景區建設,人本服務升級,為遊客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服務。(完)


推薦閱讀
運河畔建起“城市綠肺” 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態地標 作為“五位一體”環境管控策略的一部分,北投集團還科學佈置了“上天入地”的監測網路,建立了空氣-土壤氣-地下水-生態環境的多介質監測體系,動態評估風險管控與生態恢復效果。走進北京通州大運河南岸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原東方化工廠、東亞鋁業等老工業遺痕跡漸漸淡去,成為北京城市副中心一道靚麗的生態風景線。北京北投生態環境有限公司生態環境事業部主管王雅妮表示,北投集團以原廠老工業遺址的生態修復為核心,設立生態保育核。
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 北青報記者從論壇了解到,依託大運河沿線的自然人文景觀和歷史文化資源,北京市通州區正在積極打造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北至源頭島、南至武窯橋,景區面積約7.2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2.56平方公里,河道長約12.1公里。通州區副區長楊磊介紹説,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創建國家5A級景區,是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有力抓手。北青報記者從會上了解到,作為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有力抓手,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基本完成。
城市綠心打造2.5公里運河故道 彰顯運河文化魅力 與此同時,運河故道已成為城市綠心網紅打卡點,通州獨有的運河歷史文化記憶正在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裏重生。8月8日晚,2022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將在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中的城市綠心活力匯開幕。重現的運河故道是從歷史文化研究中深度提煉運河文化元素,參照乾隆年間《潞河督運圖》中的漕運場景,設置一故道兩柳堤三景區八節點。
北京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年底前免費開放 沿途穿過北關閘橋、千荷瀉露橋等10座橋梁,形成景區的水上大環線。沿途穿過北關閘橋、千荷瀉露橋等10座橋梁,形成景區的水上大環線。(完)。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