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首都博物館向全球發出“徵集帖” 留住大運河及北京歷史文化記憶

發佈時間: 2022-08-02 16:48:07 | 來源: 北京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首都博物館本館目前已啟動常設展陳提升改造工作,30公里之外,坐落于城市副中心“綠心”的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之中。2023年底,首博一東一西兩館展陳將同步揭開面紗,向公眾開放。7月30日,首博面向全球發出“徵集帖”,徵集大運河歷史文化、北京歷史文化等相關文物展品。

據介紹,首博正在推進本館和東館展陳策劃與設計。兩館展陳緊密配合北京城市戰略定位,從歷史文化的角度詮釋“都”與“城”的關係。本館展陳以“都”為核心,東館展陳以“城”為核心,珠聯璧合又各具特色,合力展示古都北京輝煌燦爛的七十萬年人居史、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七十多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史。

首博相關負責人介紹,首博東館將從大運河與北京的密切關係、城市發展服務保障首都功能的角度,詮釋和弘揚大運河文化,講好北京故事。通過基本陳列、專題展、開放展示和臨時展覽為觀眾奉上精彩的文化盛筵。

在首博的新聞發佈會現場,攝影家劉世昭向首博捐贈了自己騎行拍攝的千余張京杭大運河照片。1981年,他同搭檔從北京出發騎自行車沿京杭大運河採訪拍照,2016年,68歲的他又一次騎自行車拍攝京杭大運河,想用圖片的變化進行時空對比,留住大運河的記憶。“四十年來,鏡頭中的大運河發生了巨變,人民生活、水體保護、兩岸文化遺産保護等是最直觀的變化,但也遺憾地發現一些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遺産在鏡頭中逐漸消失了。”劉世昭説,希望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展出這些大運河照片後,能喚起更多的人參與到保護、傳承大運河歷史文化的事業中來。

為了留住大運河及北京的歷史文化記憶,首博面向全球徵集相關文物展品,包括大運河歷史文化、北京歷史文化、城市發展相關文物展品;京津冀協同發展相關文物展品;其他符合本館徵集方向的文物展品等。徵集文物展品的形態包含範圍廣泛,包括但不限于文物、物證、標本、出版物、復仿製品、拓片,以及照片、視頻、錄音、3D掃描等影音文件。徵集方式包括無償捐贈、購買、借展。

首博還進一步完善了回饋捐贈者權益,呼籲社會各界無償捐贈。捐贈者(包括個人與機構)將享受證書表彰、永久記錄、公開致謝、免約參觀、講座專席、消費打折、每年可預約提看一次捐贈藏品等權益。


推薦閱讀
讓大運河成為最具魅力的生態名片 美麗的吳橋運河公園。近年來,運河沿線的吳橋縣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契機,積極打造大運河文化帶、生態帶、旅遊帶,大運河畔風光旖旎,運河明珠熠熠生輝。
首都博物館發“徵集帖” 留住大運河及北京歷史文化記憶 為了留住大運河及北京的歷史文化記憶,首博面向全球徵集相關文物展品,包括大運河歷史文化、北京歷史文化、城市發展相關文物展品。7月30日,首博面向全球發出“徵集帖”,徵集大運河歷史文化、北京歷史文化等相關文物展品。▲首都博物館本館首博相關負責人介紹,首博東館將從大運河與北京的密切關係、城市發展服務保障首都功能的角度,詮釋和弘揚大運河文化,講好北京故事。
大運河濟寧段資源精彩亮相 其中“老城拾遺”重點推介竹竿巷、紙坊街、東大寺、太白樓、浣筆泉、夜遊秀水城、運河記憶文化街區夜景,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大運河濟寧段豐厚的文化底蘊、多彩的旅遊資源、悠久的歷史人文和包容開放的好客特質。本次“美麗中國”線上系列推廣活動緊扣大運河、博物館、美麗鄉村等主題,通過講解配合視頻、圖片、PPT等形式,展示各地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大運河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與文旅融合發展的新風貌。“魯風運河”主題推介中,微山湖景區、南陽古鎮、南旺樞紐遺址考古公園、曲阜楷木雕刻、太白樓、北湖旅遊度假區、太白湖等分別亮相“在文化長廊中一覽大運河山東段沿線文化遺産”“在非遺腔調中一觀山東民俗千姿百態”“在禦風律動中一聞運河沿岸十里荷香”“在煙火韻味中一品運河歷經時光沉澱舌尖風味”“在老城拾遺中一睹千年運河崢嶸往昔”五個專項文旅産品。
一體化推進長江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保障兩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資金。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應重點打造可觀可體驗的特色遊覽線路。傳統利用區延續傳統文化空間,建設長江與大運河宜居家園,修復與長江、大運河緊密聯繫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並適度文旅開發。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