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建言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多維發力讓運河文脈更興

發佈時間: 2022-01-29 10:18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中國網1月29日訊(記者 宋柏霖)中國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和浙東運河組成,全長約3200公里,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經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古代運河,至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大運河文化融匯了京津、燕趙、齊魯、中原、淮揚、吳越等地區性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據統計,大運河沿線水工遺産、運河故道、古城古鎮等有1200余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400余項,堪稱“活著的文化遺産走廊”。走近大運河,便走入了一部在中華大地流淌千年的宏偉詩篇。

2019年2月,《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利用綱要》印發,同年7月,《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印發,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進入“快車道”。

如何充分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備受各界關注。今年省市兩會期間,來自北京、河北、江蘇、安徽的多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為之建言獻策。

北京大運河畔(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講好運河非遺故事 打造“大運河非遺之旅”

“目前運河旅遊的內容比較單調,主要以觀賞兩岸自然風光為主。”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楊利慧説,去年6月,大運河北京段實現全線旅遊通航,然而運河旅遊在經營上還存在一定問題。“旅遊景點多集中在運河文化廣場和大運河森林公園,其餘點位特別是運河沿線豐富的非物質文化資源未得到有效開發利用。”此外,各旅遊景點目前均為獨立分散經營,大運河旅遊的整體統籌和規劃有待加強。

為講好運河非遺故事,展現運河流域多彩的非遺文化,楊利慧在提案中為運河旅遊設計了“一日遊”和“兩日遊”兩條線路,供遊客“概要領略”或“深度體驗”非遺文化。其中,“一日遊”線路中,遊客可在上午乘船前往張家灣古鎮,體驗運河剪紙、骨雕、面塑等傳統技藝;下午參加北京歷史文化廟會,開啟運河邊上的美食之旅;夜幕下再前往什剎海,領略傳統戲劇的韻味。“兩日遊”線路中則添加了運河人家體驗、觀看表演等更豐富的內容。

推動運河文化帶建設項目精準對接和落地

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作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的重要內容,高度凝練了北京舊城以外的文化遺産,對於建設北京全國文化中心、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起到關鍵的支撐作用。北京市政協委員郭麗雙表示:“我們能看到,近年來北京市在運河文化帶建設上取得的成果,希望在推動運河文化帶建設方面,更加進一步將産業政策和項目融合,做到精準對接和落地。”

河北滄州大運河(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籌建運河博物館 讓文物活起來

“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抓好河道水系綜合整治、生態修復、文化遺産保護、文旅開發,提升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整體水準。”在今年的河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為大運河文化保護開發著墨,勾勒出一條貫穿全省的水脈經濟文化産業帶。

隨著河道水系的生態恢復,千年大運河播撒在沿線的文化遺珠,也正在被收攏聚集。“我們準備建一個運河博物館,地址就選在滄洲。”河北省政協委員、河北省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李寶才告訴記者,運河沿岸遺留下來大量的文物、古跡,因運河而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以及運河人家保留下來的瓷器非常多。“我們先要進行文物徵集、保護,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讓文物活起來,把運河文化展示給全國人民,展示給全世界。”

繼續推出大運河文化藝術創作與傳播活動

“前年我們搞了一個全省美術家大運河采風創作活動,創作了一批優秀作品,在我們河北美術館展出,去年又在唐山、張家口、廊坊巡展。”一直以來,河北省政協委員、民進省委副主委、河北美術館館長張立農對大運河情有獨鍾。今年河北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要打造大運河文化帶,對於他堅持運河文化的藝術創作與傳播給予了更大激勵和信心。“今年我們會繼續把這個主題做下去,現在初步商定第一站在邯鄲,隨後我們會到衡水、滄洲、涿州,通過美術家的視角,充分挖掘大運河文化的深刻內涵,提高人們對大運河文化的認識和了解。”

江蘇淮安運河夜景(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江蘇建省級層面大運河建築文化遺産保護與利用專項基金

“高品質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寫入了今年的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

“當前,江蘇省大運河國家公園的整體建設格局中,建築文化遺産現實面臨保護不全、修復不當、傳承不足、利用不夠等問題,與科學研究與利用開發不足具有主要關聯。”江蘇省人大代表、淮陰工學院國際交流合作處處長左進在今年的江蘇省兩會上建議,建立省級層面大運河建築文化遺産保護與利用專項基金,以驅動相關科學研究與利用開發。完善文化遺産研究體系建設,建立以鄉鎮與街道為基礎單位,針對轄區內建築文化遺産實施定期檢測,及時向上反映存在的各類問題並制止破壞文化遺産行為;鼓勵江蘇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發機構積極參與,針對各類問題提出科學研究或利用開發的申請。依託專業機構專項管理基金,建立評估與監管機制。

安徽宿州京杭大運河申遺點通濟渠泗縣段(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支援大運河通濟渠泗縣段建設打造長三角康養文化旅遊基地

大運河安徽段承上啟下、連貫東西,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安徽地域文化特質,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段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安徽省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持續加大投入,圍繞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深入挖掘運河文化資源,陸續建設了宿州泗縣運河小鎮、泗縣隋唐大運河博物館、運河森林公園、運河濱河景觀帶、淮北柳孜運河遺址考古發掘展示工程、臨渙大運河古鎮保護展示等一系列重點項目。”安徽省人大代表王法立在今年安徽省兩會上提出,建議省級層面在項目資金和文化研究方面給予幫助,支援大運河通濟渠泗縣段建設為安徽省大運河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示範區,打造長三角康養文化旅遊基地,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從代表委員的熱議聲中可以聽到,推進大運河保護利用、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和大運河國家公園建設,已成為一份大家主動擔當的歷史責任。

相關閱讀:

聚焦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12位政協委員為母親河建言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