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缺不全的小石獅、凹凸不平的橋面、飽經風霜的城墻……在大運河邊,有一片珍貴卻破敗不堪的古建築。為了保護大運河張家灣遺址和通運橋的重點文物,將其打造成為大運河景觀帶旁的一個新的旅遊景點,張家灣城墻遺址及通運橋文物保護性修繕工程將於本月中旬開工,預計10月31日竣工。
張家灣是京杭大運河的起點,張家灣鎮自遼金以來因潞河通運和通惠河的開鑿而逐漸發展為水陸要津,古代漕運繁盛之時,從南方到來的運糧船聚集在此處河面上的情景被稱為“萬舟駢集”,屬“通州八景”之一。如今,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提升工程已進入攻堅階段,大運河漕運碼頭將再現市井繁華,其周邊的古建築也將得到更好的保護性修繕,並向市民開放參觀遊覽。
記者了解到,承接這一修繕工程的是具有多年文物、古建施工經驗的首開首華建設公司。張家灣遺址修繕項目管理人員胡穎介紹,張家灣城墻遺址及通運橋文物保護性修繕工程包括城墻遺址和通運橋兩部分,總面積超1000平方米。其中,張家灣城墻遺址包括南城墻西段遺址、南城門及南城墻東段遺址。通運橋是張家灣南城門外的一座古橋,也稱蕭太后橋,通運橋修繕包括對通運橋整體及周邊橋臺的修繕。
據介紹,此次對張家灣城墻遺址及通運橋的保護性修繕,主要涉及橋體及城墻殘損的修繕,以及對構件風化進行除塵保養等內容。“在修繕工程中,我們將徹底消除各種不利因素,防止建築遺産進一步損壞,同時保護城墻的安全穩定性,延續歷史資訊的真實性。”胡穎説,以通運橋上的小石獅為例,目前有的石獅頭部、四肢、軀乾等部位已經遭受到嚴重破壞,但工人在修繕過程中並不會按照想像將殘損的石獅復原,而是清除原有不恰當的修復痕跡,保留歷史原貌。
此外,通運橋殘損的石制構件也將得到適當修整。記者看到,通運橋的橋面目前破損比較嚴重,一些鋪在橋面上的石塊已經缺失。而修復通運橋的一大難點就在於,施工團隊需要找到與原有地面磚同年代、同顏色、同材質的材料才可以進行修復。據介紹,通運橋的修繕工作也將邀請專業的古橋修復專家參與其中,確保對歷史文物修舊如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