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劉捷: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精神內核時代價值 高水準打造“人民的運河”“遊客的運河”

發佈時間: 2022-01-14 15:47:35 | 來源: 杭州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劉捷在調研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時強調

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精神內核時代價值

高水準打造“人民的運河”“遊客的運河”

近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劉捷專題調研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高度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紮實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精神內核、時代價值,高水準建設具有時代特徵、杭州特色的景觀河、生態河、人文河,打造“人民的運河”“遊客的運河”。戚哮虎、朱建明、繆承潮參加。

十里銀湖墅,千年古運河。多年來,杭州大力實施運河綜合保護工程,實現了城市肌理與文脈傳承、保護與發展互促共進,提升了沿岸居民的生活品質,古老運河正在展現喜人新姿。劉捷來到武林門碼頭,乘船順河而行,沿途察看水質水情和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情況。他説,大運河是流動的文化,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要持續做好“水”文章,推進水體治理、路網建設、景觀提升等重點工程,讓水清起來、活起來、靈動起來。隨後,劉捷一行從橋西碼頭上岸,步行考察橋西歷史街區、拱宸橋。千百年來,古橋流水留下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延續市井繁華的煙火氣息。劉捷邊走邊看,他説,要注重挖掘歷史文化遺産內涵,精心保護和利用拱宸橋、橋西歷史街區等遺産點,形成移步換景、亮點紛呈的運河文化精品旅遊線。

城市以北,新的運河文化地標正拔地而起,小河公園、京杭大運河博物院、大城北中央景觀大道等標誌性項目加緊建設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有序展開。劉捷考察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規劃展示館,並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有關情況彙報。他指出,大運河杭州段流淌千年,是“世之瑰寶,城之命脈”。要加快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堅持把保護放在第一位,高標準高水準推進十大標誌性項目建設,把每個項目都建成精品工程、經典場景,確保一批特色展示點和運河文化空間在亞運前精彩亮相。要深入研究大運河對杭州城市發展的深遠影響,闡發運河文化遺産的當代價值,加快構建大運河一體化保護傳承利用體制機制,加強文化研究創作、遺産活態傳承、展陳體系建設,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公共空間提升、國際傳播交流,在更高水準、更好形式的保護傳承利用中惠及人民群眾、增強文化自信。


推薦閱讀
品“淮”味運河憶風骨人文 龍一先生帶我們遊走淮揚運河,品味美味佳肴,娓娓道來淮安的美食故事,令人大長見識。帶著淮安人的責任擔當,為著新中國盡娃娃們的力量,這無疑是淮安運河文化傳承的一次鳳凰涅槃。再説龍一先生的《淮安佳肴故事多》。
劉捷: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精神內核時代價值 高水準打造“人民的運河”“遊客的運河” 劉捷在調研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時強調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精神內核時代價值高水準打造“人民的運河”“遊客的運河”近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劉捷專題調研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高度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紮實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精神內核、時代價值,高水準建設具有時代特徵、杭州特色的景觀河、生態河、人文河,打造“人民的運河”“遊客的運河”。多年來,杭州大力實施運河綜合保護工程,實現了城市肌理與文脈傳承、保護與發展互促共進,提升了沿岸居民的生活品質,古老運河正在展現喜人新姿。
源“緣”流長 今世緣與大運河文化的這一次奇妙碰撞 而從淮水邊款款而來的“國緣V9清雅醬香”白酒香氣四溢,底蘊醇厚,深耕傳播緣文化的今世緣酒業也早已成為運河邊閃亮的文化名片。今世緣的創立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的厚重熏陶,白酒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國人的緣聚提供了特殊載體和表達方式。自1996年創牌以來,今世緣始終深耕“緣文化”,以傳統文化為底蘊,將“酒”與“緣”緊密結合,通過産品創新,文化賦能,以“緣”為核心,不斷弘揚“今世有緣,相伴永遠”品牌理念,塑造人文化、個性化、差異化白酒品牌。
中國大運河文化講堂在寧啟動 啟動儀式上,新華日報社與“中國大運河文化講堂”相關支援單位、全程戰略合作單位、金融合作單位簽約,共同建設、保護大運河。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導張學鋒。南京大學特聘教授、歷史學院博導,中國明史學會常務副會長范金民。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