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源“緣”流長 今世緣與大運河文化的這一次奇妙碰撞

發佈時間: 2022-01-14 15:47:20 | 來源: 新華日報交匯點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緣’文化中有共生、合作、包容、感恩等特徵,從包容性、合作性、開放性等角度來講,大運河文化和‘緣’文化是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江蘇今世緣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玖權如是説。

1月13日上午,“中國大運河文化講堂”啟動儀式暨首期講堂在新華報業傳媒廣場舉行,作為全程戰略合作夥伴,陳玖權坦言,今世緣與“中國大運河文化講堂”的緣分也正因為企業文化與運河文化的不解之緣,“這是一次酒文化與千年大運河文化的奇妙碰撞”。

“運河三千里,最憶清江浦。”大運河淮安段是大運河全線歷史最早、延續最久、變遷最複雜的河段,至今仍發揮著重要的航運功能。而作為“運河之都”,淮安因運河而興,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一直是重要的漕運樞紐,尤其在明清時期,淮安複雜的水文系統奠定了其政治、經濟和文化地位。而從淮水邊款款而來的“國緣V9清雅醬香”白酒香氣四溢,底蘊醇厚,深耕傳播緣文化的今世緣酒業也早已成為運河邊閃亮的文化名片。

陳玖權表示,中國人自古講究“緣”,無論親情愛情還是友情,都是人與人之間的情緣。“緣”是一種包容與和諧共生,更是中華民族性格的具體凝練。今世緣的創立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的厚重熏陶,白酒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國人的緣聚提供了特殊載體和表達方式。

釀美酒,結善緣。自1996年創牌以來,今世緣始終深耕“緣文化”,以傳統文化為底蘊,將“酒”與“緣”緊密結合,通過産品創新,文化賦能,以“緣”為核心,不斷弘揚“今世有緣,相伴永遠”品牌理念,塑造人文化、個性化、差異化白酒品牌。

千年運河,枕水人家,從小生長在運河邊上的陳玖權對大運河有著深沉而濃烈的情感,“大運河文化和‘緣’文化總體上來講是相互聯繫,相互促進,也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陳玖權認為,大運河文化與企業文化在發展中擦出了火花。他説,大運河的開鑿,至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全長近3200公里的中國大運河,有著鮮明的多元性、包容性、開放性的文化特徵,在文化傳承、經濟社會發展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希望中國大運河文化講堂能走進越來越多人的視線中,成為大家了解運河文化、保護和傳承大運河最好的載體”。



推薦閱讀
劉捷: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精神內核時代價值 高水準打造“人民的運河”“遊客的運河” 劉捷在調研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時強調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精神內核時代價值高水準打造“人民的運河”“遊客的運河”近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劉捷專題調研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高度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紮實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精神內核、時代價值,高水準建設具有時代特徵、杭州特色的景觀河、生態河、人文河,打造“人民的運河”“遊客的運河”。多年來,杭州大力實施運河綜合保護工程,實現了城市肌理與文脈傳承、保護與發展互促共進,提升了沿岸居民的生活品質,古老運河正在展現喜人新姿。
源“緣”流長 今世緣與大運河文化的這一次奇妙碰撞 而從淮水邊款款而來的“國緣V9清雅醬香”白酒香氣四溢,底蘊醇厚,深耕傳播緣文化的今世緣酒業也早已成為運河邊閃亮的文化名片。今世緣的創立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的厚重熏陶,白酒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國人的緣聚提供了特殊載體和表達方式。自1996年創牌以來,今世緣始終深耕“緣文化”,以傳統文化為底蘊,將“酒”與“緣”緊密結合,通過産品創新,文化賦能,以“緣”為核心,不斷弘揚“今世有緣,相伴永遠”品牌理念,塑造人文化、個性化、差異化白酒品牌。
中國大運河文化講堂在寧啟動 啟動儀式上,新華日報社與“中國大運河文化講堂”相關支援單位、全程戰略合作單位、金融合作單位簽約,共同建設、保護大運河。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導張學鋒。南京大學特聘教授、歷史學院博導,中國明史學會常務副會長范金民。
保護千年運河 弘揚運河文化 時值隆冬,為感謝口門段整治項目的工人為運河環境整治作出的貢獻,南京銀行揚州分行黨委為他們送去了日用物資,讓工人們在寒冬中感受到組織的溫暖與關懷,以實際行動積極貫徹“我為群眾辦實事”精神要領,切實將黨建助力大運河環境整治落到實處。黨員更應凝聚強烈的意識,保護好、傳承好大運河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南京銀行揚州分行全體黨員將繼續踐行“愛心飛揚”的內涵要求,為保護運河生態環境盡獻綿薄之力,為守護美麗揚州作出應有的貢獻。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