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多元素融合打造器樂劇“新樣本”《帆影弦歌萬千重》奏響運河“新樂章”

發佈時間: 2022-01-10 11:32:16 | 來源: 文旅中國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原標題為:以非遺文化為底色與亮點:多元素融合打造國內器樂劇“樣本”

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遺,對於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千年運河是一個不會老去的故事,一線通南北,往來天地間。大運河文化融匯了京津、燕趙、齊魯、中原、淮揚、吳越等眾多地區性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數據統計顯示,大運河沿線水工遺産、運河故道、古城古鎮等有1200余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400余項。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非遺的保護和弘揚。2021年8月,中央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意見》,強調要“加大對優秀劇本、曲本創作的扶持力度,增強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生命力”。這提示文藝工作者要推動非遺在現代大眾中重新落地生根,煥發新的生命,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推出文藝新品、文藝精品,對非遺進行創新性保護和弘揚。

近一段時間以來備受業界關注的非遺跨界器樂劇《帆影弦歌萬千重》,講述了明代萬曆年間蘇州昆腔瑞霞班沿大運河北上遷班京城、弘揚崑曲文化的動人故事。劇目融愛情、親情、家國情于一體,將崑曲、勞動號子、箜篌、古琴、商羊舞等運河沿岸非遺元素搬上舞臺,借助現代科技呈現的炫麗視覺體驗,巧妙地再現了大運河沿岸的文化與風情,以及南北文化交流交融的歷史,對非遺文化進行了創新性表達和年輕態傳承。

多元素融合巧妙再現大運河沿岸的文化與風情

2021年10月,在北京市東城區文聯支援下,全新復排的非遺跨界器樂劇《帆影弦歌萬千重》在北京連演10場,廣受好評。據了解,《帆影弦歌萬千重》是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19年度資助項目、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非遺原創劇目、北京市東城區委組織部優秀人才支援項目,于2020年12月25日在北京首演。

“該劇是東城區文聯圍繞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和‘文化東城’整體發展戰略推出的諸多優秀劇目中的一部。今年第二輪演出後,我們召開了專家座談會,希望通過不斷打磨提升,將其打造成一部精品力作,給觀眾奉獻一部既聚人心、暖人心,同時還強人心的好作品。”北京市東城區文聯主席張志勇表示。

《帆影弦歌萬千重》全劇分為序幕、《離蘇》《悄送》《遇旱》《義演》《續緣》《戰舟》、尾聲,觀眾在劇場觀看《帆影弦歌萬千重》時,不僅能夠欣賞到崑曲、箜篌、古琴這些我國傳統樂器演奏出的天籟之音,還可以隨著娓娓道來的佳人豪俠的浪漫故事,情節的層層遞進,領略婉約富饒的蘇州、豪邁大氣的臺兒莊、繁花似錦的京城中的獨特民俗風情和特色非遺文化。

“創作文藝精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道路漫長且曲折,要時刻保持對藝術的敬畏之心、追求卓越的乾淨之心、提升藝術品質的精益之心、探索藝術真諦的安靜之心,以及推進藝術永恒的盡力之心,才能在這條光榮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吳茜總結到。

堅持初心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主動作為

劇目出品人、劇中女主角蘇媛的扮演者吳茜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及了創作推出這部非遺跨界器樂劇的初心與堅持。“作為一名器樂演奏者、戲曲演員能出品並參演這部非遺器樂劇,對我來説意義非常,可以説是一場圓夢之旅。我從小在常州長大,運河寄託了我對家鄉和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愛,無論長大後走到哪,運河的變化都一直牽動著我。”吳茜動情地説道。“大運河蘊含的豐富文化資源是中華優秀文化深厚發展的深厚根基,也是我們創作推出文藝精品的肥沃土壤和靈感源泉。可以説,推動大運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文藝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吳茜説。

製片人許峰則認為,時代為我國文藝繁榮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臺,文藝工作者應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為指引,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在培根鑄魂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在明德修身上煥發新風貌,用更多文藝精品全方位、全景式展現時代面貌,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帆影弦歌萬千重》這部劇的底色和亮點就是非遺文化,觀眾除了能夠在一部作品中欣賞崑曲、勞動號子、箜篌、古琴、商羊舞這些非遺元素的創新融合,還可以透過這部作品深入了解當代文藝工作者為了弘揚傳統文化這一理想和目標勇於堅持和犧牲的精神。”許峰表示。

走向全國做好非遺文化的創新化、年輕化表達

“我們這部劇在創作過程中面臨著許多挑戰:既要展現器樂技藝和非遺文化,又要將其與戲劇故事融為一體,還要平衡好非遺文化和現代科技、情感表達和理性文化感召認知、高雅藝術和接地氣的戲劇體驗等。”在吳茜看來,這部創排起來難度頗高的器樂劇之所以能夠成功與觀眾見面,離不開整個創作團隊的共同努力。

“當下,如何在保護、尊重非遺原貌基礎上,讓越來越多年輕人了解非遺、愛上非遺是非遺文化的傳承、弘揚的核心問題之一。”導演李歡認為,器樂劇作為音樂劇的一支,擁有音樂劇包容性強、流行元素豐富等特徵,也非常受當代年輕觀眾群體的喜愛和認可。“因此我們創新性地以器樂劇的形式去展現非遺文化,讓崑曲這種中國傳統經典戲曲,箜篌、古琴等這些流傳至今的中國樂器在劇中碰撞出了新的火花。同時,為了持續保持觀眾的觀演熱情,我們在劇中還運用了百老彙和中國傳統相聲等元素來提升一些段落的幽默感,希望這樣的嘗試能讓更多的觀眾在觀演中了解和喜歡上非遺文化。”李歡説。

編劇王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特意強調了非遺文化的精神滋養作用。“我們在劇中展現的茅山號子、臺兒莊運河號子、通州運河船工號子都産生於勞動過程中,反映了勞動者的精神面貌。這些勞動號子曾滋養了我們的祖先,陪伴他們度過創業的艱難時刻,曾支援他們為國家民族的復興、強大不斷奮鬥。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飛速發展,百姓的生活品質大大提升,而這些勞動號子的傳唱不再廣泛,成為了歷史記憶。但這其中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輝,當代年輕人了解、認識、傳承這種精神也必將十分受益。這也從另一個角度闡釋了保護和弘揚非遺文化的必要性、重要性。”王焱説。

作為一部器樂劇,音樂的詩意化表達、多類樂器和諧共榮、不同非遺元素的整體性平衡對於《帆影弦歌萬千重》來説格外重要。本劇作曲邢驍在創作過程中蒐集了大量資料,經過作曲技術處理,將這些非遺元素以最好的融合姿態在舞臺上呈現給觀眾。“作曲可以説是器樂劇的靈魂之一。如何根據器樂特色、演員自身的條件以及劇情推進作曲,通過音樂表現人物內心的喜怒哀樂,進而全面調動觀眾情緒是我在作曲過程中一直思考的問題。總的來説,在整個創作過程中,我們將非遺音樂元素、西洋作曲配器、民間小調、中國傳統戲曲進行了有機結合,共經過7次修改,推出了3個不同的版本,才最終在充分發揮創作想像力的基礎上,避免了填空式創作,用獨特的作曲方式講述了一個有劇目自身特色的好故事。”邢驍表示。

《帆影弦歌萬千重》的《誰讓相思無著落》《琴瑟在禦》《一曲琴聲》3首歌詞,也為本劇增色不少。比如《誰讓相思無著落》中的“莫道西風催葉落/瘦秋不成歌/一枕煙波天涯遠/千帆影綽綽/眼看秋深夜落寞/無話可以説/滿城癡纏飄成絮/時光真難過。”展現了文字與音樂的融合之美。除了形式的融合,歌詞更強調了與器樂劇主人公,以及主題思想的高度融合,《一曲琴聲》中的“高山流水知音在,平沙落雁多奇趣;陽關三疊多珍重,春江花月夜相思”等,全都在圍繞著“人琴情”三而合一的劇中靈魂展開描繪。

“箜篌、古琴等中國古代民族器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多元性、民族性,是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延續與傳承。並且,每一種民族樂器都具有其濃郁的民族特色,反映和漾溢出民族特色的生活情趣。它像一顆璀燦的明珠,印證著我們各個民族豐富的想像和多彩的生活。我在為本劇創作時也格外注重通過歌詞展現劇中主人公的藝術追求和傳承運河非遺文化的執著,力爭用歌詞講故事、傳精神。”作詞毛夢溪表示。

記者了解到,目前,《帆影弦歌萬千重》已啟動新一輪修改,接下來將從大運河沿岸城市開啟全國巡演,並通過與全國主要劇院院線合作,走進全國其他非運河城市,把運河文化精神傳播到全國各地,讓更多人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運河之美。

(圖片由劇目創作團隊提供)


推薦閱讀
“射”以樂賓“分”以養德 運河邊上的小寒活動 詩歌朗誦環節後,開始與讀者朋友們一起開進行互動遊戲,傳統禮儀遊戲投壺——垃圾分類“分分看”遊戲。活動現場,嘉賓劉恩東老師為大家帶來二十四節氣講堂——小寒,帶領讀者一起閱讀原創連環畫《二十四節氣詩畫之小寒》。日前,通州區文化和旅遊局在通州區新華書店組織開展了主題為《“射”以樂賓,“分”以養德——二十四節氣之小寒活動》的傳統文化閱讀體驗活動。
多元素融合打造器樂劇“新樣本”《帆影弦歌萬千重》奏響運河“新樂章” “《帆影弦歌萬千重》這部劇的底色和亮點就是非遺文化,觀眾除了能夠在一部作品中欣賞崑曲、勞動號子、箜篌、古琴、商羊舞這些非遺元素的創新融合,還可以透過這部作品深入了解當代文藝工作者為了弘揚傳統文化這一理想和目標勇於堅持和犧牲的精神。多元素融合巧妙再現大運河沿岸的文化與風情2021年10月,在北京市東城區文聯支援下,全新復排的非遺跨界器樂劇《帆影弦歌萬千重》在北京連演10場,廣受好評。堅持初心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主動作為劇目出品人、劇中女主角蘇媛的扮演者吳茜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及了創作推出這部非遺跨界器樂劇的初心與堅持。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正式啟動 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指導下,各地區各方面紮實推進工作,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重大文化工程。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部署出臺相關重要政策文件,為中國特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指明瞭目標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運河嘉年華系列活動在通州啟動 文旅融合板塊將通過推介通州區精品旅遊線路路書,把文化、旅遊、消費融為一體,展現通州充滿多種文化元素的旅遊資源魅力。接下來,嘉年華精品旅遊線路推介、通運領遊員開啟通州特色旅遊線路提報和投票活動串聯展開,共同繪製了通州大運河文化建設的繁華圖景。據悉,運河嘉年華系列活動將在通州區持續舉辦,除了精彩紛呈的開幕式文藝節目外,還精心策劃了文化活動板塊、全民盛會板塊、文體活動板塊以及文旅融合板塊共十余場“文化+”活動。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