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運河千里開通途

發佈時間: 2021-12-31 15:53:48 | 來源: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 作者: 趙建國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清朝畫家袁耀的《邗江勝覽圖》,畫面中的河流可能就是曾經的古邗溝,河上的橋可能是曾經的邗溝橋,西元前5世紀開鑿的邗溝是大運河的起始河段。(資料圖片)

2021年即將過去,這一年新建成與開放了一批優質博物館,它們將伴隨我們走過接下來的歲月。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過的揚州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內,今年新建成與開放了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讓我們走進博物館,了解大運河的故事。

“取濟一時”與“貽諸萬世”

邗溝,大運河這個寫了兩千多年的故事,由此開篇。《左傳》魯哀公九年記載,“秋,吳城邗,溝通江淮。”西元前486年,雄心勃勃的吳王夫差決定在揚州城北築邗城,在城下開挖邗溝,以連接南邊的長江和北邊的淮河。時光流轉,而今古邗溝遺址仍在,這兩千多米長的河道仍滋潤著今人。

大運河博物館中展出了一幅清代袁耀的《邗江勝覽圖》,主要描繪的是當時揚州城北郊景物。畫面水汽氤氳,遠處層巒疊嶂,樓臺依山而建,城郭河流環繞,一座石拱橋聯結城內外,數十條大小船隻在河中或停或行,拱橋兩側,走路的,問候的,抬轎子的,三三兩兩。當時的揚州城北郊,與古邗城多有重合,畫中的這座石橋極可能是曾經的邗溝橋,橋下的這條河極可能就是曾經的古邗溝。

袁耀是揚州人,這幅畫當是其居住京城時的思鄉之作,並非完全寫實。能夠真切表現清代運河城市繁華的,是博物館中的另一幅畫,清代徐揚奉乾隆之命而作的《姑蘇繁華圖》。

別的不説,僅圖中約一萬兩千余人,近四百隻船,五十多座橋,二百多家店舖,兩千多棟房屋,就能讓人感受到“商賈輻輳,百貨駢闐”的江南市井風情。其時揚州作為兩淮地區的鹽業樞紐、南糧北運的漕運中心,四方豪商大賈,鱗集麇至,比姑蘇有過之而無不及。

江南的繁華,繞不過一千多年前隋煬帝楊廣開通的大運河。

自夫差鑿邗溝、劉濞開通運鹽河、陳登開邗溝西道、邗溝西延儀徵以及隋文帝開山陽瀆之後,大業元年(605年),楊廣徵發河南、淮北諸郡民眾開通濟渠,引谷、洛二水自黃河經汴水入泗水以達江淮,又發“淮南民十余萬開邗溝自山陽至揚子入江”;大業四年(608年),他再發河北民工百萬開永濟渠;大業六年(610年),又下令修江南河。這四條河渠,首尾相連,如同一個橫臥的人字,南方余杭、北方涿郡(在今北京)分別為其撇尾和捺腳,前後蜿蜒五千多裏,貫通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這就是聲名遠揚的隋朝大運河。

《周易》雲:“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楊廣以大業為年號並非完全自大,修建大運河一項確可稱得上韆鞦“大業”。當年他開通大運河也許只是為了加強對江南的統治,這與吳王夫差開邗溝只是為了北上伐齊一樣,都只是“取濟一時”,不過,其影響卻都“貽諸萬世”。對此,唐人説,“自揚、益、湘南至交、廣、閩中等州,公家運漕,私行商旅,舳艫相繼。隋氏作之雖勞,後代實受其利。”這一評價確係中肯之語。

不過,楊廣開運河役使民力過度,運河開通後又三下江南,窮奢極欲,最終竟命喪揚州。如此沉痛的教訓,成為後世人們觀照大運河時的一面歷史的鏡子。

“截彎取直”與“化直為彎”

元朝定都大都後,鋻於航程太遠、成本太高以及河道堵塞等多種原因,人字形的隋唐大運河已難以適應需要,元世祖忽必烈接受郭守敬的建議,棄弓走弦,先後挖通了北京到通州的通惠河、山東臨清到東平的會通河、東平到濟寧的濟州河等,把人字形的運河改成了一字形。從北京到杭州,比隋唐大運河縮短了九百多公里,由此奠定了今天京杭大運河的基本走向和規模。

大運河截彎取直,留給後人一大難題是山東境內地勢南北低中間高,分向北面的水通行不暢,枯水季節只能轉運陸路,車拉人挑,費時費力。明代工部尚書宋禮聽取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議,選取大運河縱剖面的制高點——汶上縣南旺鎮,建設了戴村壩,圍繞引、蓄、分、排四大環節,疏河濟運,蓄水濟運,把大汶河的水調劑到大運河來,徹底解決了這一難題。為了讓觀眾有更直觀的感受,大運河博物館裏建造了一個展示南旺分水原理的模型,通過水源調配與水道水深控制,讓漕船實現翻山越嶺。這是我國大運河史上水利工程技術的創舉,保障了此後五百多年間的漕運暢通。

與大運河截彎取直相反的是化直為彎。以大運河博物館門前的河灣為例,這條原本只有一百多米長的河道,由於其地勢北高南低,過去上游淮河流經時,水流湍急,水位直瀉,奔向長江,不利通航。明朝萬曆年間,揚州知府郭光復化直為彎,使河道蜿蜒迂迴,拉長到約1700米,增加了河道長度和曲折度,既抬高了水位,蓄住了水,又減緩了水的流速,堤壩受衝擊更小,行船更穩。而今,大運河博物館近旁的倣唐式大運塔,與南邊高旻寺的天中塔、北邊文峰寺的文峰塔相鄰而伴,與腳下“幾字形”的三灣俯仰相映,“三塔映三灣”已成為揚州的新地標景觀群。

化直為彎並非郭光復首創,亦非揚州獨有。隋代開鑿的永濟渠,也就是今天的南運河,其德州段南起四女寺樞紐三角洲北緣,北至德城區第三店村,全長45千米,如一條遊龍左旋右轉,以“九曲十八彎”神秘走勢,構成了“九望德州”的獨特景觀。實際上,這一段亦非隋代新開,而是利用了漢代屯氏河故道修浚而成,由此更可見“三灣抵一閘”的實踐由來已久。化直為彎,延長了船隻的停留時間,增加了河道裏船隻的數量,以至南運河的河道裏常常“舳艫首尾相銜,密次若鱗甲”,促進了沿河區域的商業發展。

“人力本因天地力,河功誠擅古今功。”化直為彎是對水勢運作規律的主動順應與靈活運用,而截彎取直看似強用人力,但它建立在對水利水勢的長期觀察和認真思考上,也是對自然規律的靈活運用。“天人合一”“剛健有為”,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大智慧在大運河修建中的精彩展示。

“疏川導滯”與“物勒工名”

漕運乃國家之命脈,因此歷朝歷代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維護大運河、保障漕運。大運河河道漫長,涵蓋地域廣,經過地形複雜,不僅要翻山越嶺,還要途經閘河段、湖區段、天然河段、河運交匯段等複雜的地形和水域,在不同的漲水和枯水期,變化不定的水勢更增加了“疏川導滯”的難度。為保持運河暢通,古人窮盡心力,南旺分水、束水攻沙、蓄清刷黃……這一切,多是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因地取材。

防止水漫需要築壩,也就是立埭。運河中的埭,要論名氣首推揚州的邵伯埭。邵伯這個地方原先春夏兩季湖水漲漫,因為地勢西高東低,西邊水少旱田,東邊水多侵田,晉太元十年(385年)太傅謝安出鎮廣陵後,在今邵伯這個地方,組織民工立埭,既使上游能蓄水利農,又使下游不至水淹傷田,結果“田獲其收,民被其澤”。為紀念謝安,後人將其比作周公邵伯,此地因此改名邵伯,此埭得名邵伯埭。

北宋時,淮南轉運使喬維岳創制的二斗門閘是對“埭”及其衍生物“單鬥門閘”的改進。他在河道落差地段前後相距77米的地方,修建兩個閘並設置閘門,將水流隔成三段,船上行時,關閉下游閘門,待水位升到與上游水面齊平時,平穩進入上游,船下行時,關閉上游閘門,待水位降到與下游水面齊平時,平穩進入下游,又在岸上建橫橋,築土壘石,以加固壩基。此舉既廢棄了過去船隻過埭需要“埭程”(一種依靠人力或畜力的絞關裝置)牽引的麻煩,又防止“單鬥門閘”水位落差産生的順流如箭逆行如爬一樣的危險。這比歐洲1373年荷蘭運河出現的覆閘,要早近四百年。

“所謂舉天下之役,半在於河渠堤埽者。”埽,秦代以前稱之為茨防,意思是用茨草做的河防。埽的製作並不複雜,是用葦秸、軟草、柳枝等編成一張大毯子,上面均勻分層鋪上土塊和碎石,然後推卷成捆,用竹索、草繩等捆紮收口,即成類似圓柱形的巨大的埽捆。需要時將若干埽捆下至河岸指定位置,並用樁繩固定,即成埽工。埽工不僅用於堵口,還用於護岸、築堤。正因此,古代河防機構每年秋天就會派出官吏沿河督辦,以備來春開工。

無論立埭、建壩還是築閘、修堤,石頭無疑比夯土更堅固。如何將打磨好的石頭聯得更緊呢,大運河博物館展示了一種被稱為“蝴蝶鐵”的鐵鋦扣,其外形如蝴蝶結,在兩塊相鄰的石頭接縫處預先鑿出蝴蝶結大小的面積,然後將鋦扣嵌入,用力打實,其牢固程度,正如俗諺所説,“石板上釘釘,拔也拔不出來。”值得一提的是,與南京明城墻磚上物勒工名的制度相同,博物館中展示的五塊運河堤壩鐵釘釘頭都有銘文,其中一塊已經模糊,據考證為“欽工”,即指欽差工程段,另四塊分別寫有“禮字河”和“林工”,禮字河位於今天的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林工的林即指林則徐,道光年間他主持修建了洪澤湖大堤。小小的鑄印,背後是大大的責任。

“由來大巧原無巧,穿鑿寧知禹德崇。”土、木、鐵、石,這些最尋常的材料,古人用以穿鑿了我們今天仍引以為傲的大運河工程。運河中流淌的,既是古人傑出的工程智慧,也是天下一體的信念,更是民為邦本的道德情懷。


推薦閱讀
“運河重生”與當代造園:揚州紅園改造升級的背後 但後來隨著城市的建設,原來的花鳥魚蟲市場搬遷到了別處。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盡可能把原來一些花鳥魚蟲等特色的東西保留下來。”昔日揚州紅園紅園花鳥魚蟲民間收藏品市場揚州盆景借助北護城河水邊環境與歷史建築建成的揚州紅園創建於1958年,起初的名稱叫“揚州花木商店”,由於辦公地點及主要生産園地在冶春園內,1959年更名為“冶春園花木商店”。
運河千里開通途 大運河博物館中展出了一幅清代袁耀的《邗江勝覽圖》,主要描繪的是當時揚州城北郊景物。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過的揚州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內,今年新建成與開放了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以大運河博物館門前的河灣為例,這條原本只有一百多米長的河道,由於其地勢北高南低,過去上游淮河流經時,水流湍急,水位直瀉,奔向長江,不利通航。
京津冀協同一盤棋 古運河變身“網紅打卡地” 隨著2021年6月,大運河北京段和廊坊段的同步全線旅遊通航,更為京津冀深入推進北運河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新的價值高地。一條北運河,溝通京冀津在京津冀文化旅遊協同化發展中,運河無疑成為最為重要的載體。在近日舉行的2021“通武廊”文化旅遊交流季開幕式上,“通武廊”文旅合作聯盟平臺不僅向天津西青區、河北滄州市、衡水市、邯鄲市等運河沿線城市發出倡議,共同成立“京津冀運河文化旅遊城市合作組織”,擬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及創新京津冀運河文旅供給方面開展探索,“通武廊”三地文旅部門還分別與張家灣設計小鎮、宋莊藝術小鎮、臺湖演藝小鎮共同簽署合作協議等,以聯盟資源優勢、機制創新和項目帶動,構建“通武廊”創意産業體系,激活區域發展內生動能。
千年運河綻放燦爛光華 大運河保護基於城市發展,也主動融入城市格局。近日,江蘇省公佈第八批39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名單,運河城市26個上榜,佔了一大半。千百年來,依水而築、因河而興的城市守護著大運河。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