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一線通南北,往來天地間。大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北連海河,南接錢塘;流經六個省市,匯通五大水系……有人説,長城一撇,運河一捺,在華夏大地上寫下一個大大的“人”字。大運河以其特有的鎮定與從容,無聲影響著流域百姓的生活方式,塑造出流經之地的文化性格。
千百年來,依水而築、因河而興的城市守護著大運河。京杭運河從淮陰船閘到淮安船閘段,河岸旁蘆葦搖曳生姿,綠意盎然;揚州依託原有的濕地資源,打造出3800畝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核心展示園——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大運河保護基於城市發展,也主動融入城市格局。徐州“大漢雄風、豪情運河”,無錫“太湖明珠、甜美運河”,蘇州“天堂蘇州、蘇式運河”……古樸風韻,都市風貌,映照著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的理念。傳承利用與生態保護一起發力,讓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更加凸顯當代價值、時代精神,讓水裏岸上的美更加可持續、更加有內涵。
大運河流淌著的不僅是奔流不息的河水,更重要的是綿延不絕的文脈。運河遺産俯拾皆是:七里山塘街保持著古代的格局和大量的明清建築;杭州西泠印社的金石篆刻,將漢字書法的美,與章法表現的美、刀法展現的美及金石自然美融為一體;大運河流經之地,崑曲、評彈、桃花塢年畫、蘇繡等非物質遺産聞名遐邇。淮安裏運河文化長廊已經成型,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成為網紅打卡地……悠然流過千載的大運河及其燦爛文明,不只是留存于歷史的遺跡、人們的回憶中,也更加鮮亮地“活”在當下。傳承保護和開發利用並舉,大運河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
千年運河是一個不會老去的故事,它“閱盡”歷史,在當下又用自己的“身軀”繼續為沿線地區帶來繁榮。一艘艘貨船滿載著各種貨物穿梭于京杭大運河上,波光粼粼,汽笛聲聲,一片繁忙盛景。在蘇州,蓬勃興起的經濟開發區和大型企業集團,多數沿運河佈局:滸墅關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發展體由點及面,逐步形成現代經濟帶,直至拉動區域經濟發展。近日,江蘇省公佈第八批39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名單,運河城市26個上榜,佔了一大半。流動的運河,蘊含著發展的機遇。堅持文化為魂、推進經濟高品質發展,千年大運河還將不斷煥發出新生機。
中國大運河入選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可以通過“運河”這個世界共有的文化符號講述運河與人類命運的故事。“水運”連著文運,讓大運河文化在推動國際合作和民心相通中發揮作用,必能讓更多精彩的運河故事、中國故事立於世界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