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水利部聯動運河城市保護大運河

發佈時間: 2021-12-15 16:39:47 | 來源: 中國水利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12月10日,水利部在大運河沿線28個城市同時開展“關愛山川河流·保護大運河”全線聯動志願服務活動。水利部副部長田學斌出席北京會場活動並講話,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韓耕、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劉光明出席活動並致辭。

田學斌指出,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提出“希望大家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開展“關愛山川河流·保護大運河”全線聯動志願服務活動,就是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發揮水利志願服務引領帶動作用,推動全社會增強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為延續壯美運河的千年神韻、打造中華文化的亮麗名片貢獻智慧和力量。

田學斌強調,水利志願服務要在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上走在前列,深入貫徹落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深刻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精準對接新階段水利高品質發展要求,示範帶動更多社會公眾投身水生態文明建設。要在保護河湖環境、復蘇河湖生態上多作貢獻,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以流域為單元,以山青、水凈、村美、民富為目標,像保護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河湖健康。要在打造品牌、完善機制上不斷提升,進一步擦亮“關愛山川河流”品牌,完善組織動員機制,暢通參與服務渠道,深化志願服務成效,使水利志願服務成為一種社會風尚、一種生活狀態,不斷匯聚起關愛山川河流的強大力量。

中央文明辦、團中央有關部門負責人,水利部直屬機關、北京市水務局的青年志願者參加了北京會場的啟動儀式,青年志願者代表宣讀了“關愛山川河流·保護大運河”倡議書。啟動儀式後,青年志願者開展了勸阻河道釣魚、撿拾白色垃圾、宣傳河長制等志願服務活動。

當天,各地水利志願者圍繞“關愛山川河流·保護大運河”主題,結合自身實際,突出地方特色,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志願服務活動,一起表達“保護大運河、全線齊行動”的決心,共同為保護大運河貢獻力量。


推薦閱讀
把大運河打造成文旅融合的“副中心樣板” 他呼籲——應切實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加快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運河+文化創意”方面,挖掘村莊非物質文化遺産,依託漷縣張莊村的運河龍燈會、張家灣裏二泗村的小車會、高蹺會、潞城太子府評劇等資源,開展各類運河文化節慶,建設一批非遺傳習文化場館。全力培育創新文化旅遊産品,推出一批具有科技感和運河文化特色的網紅打卡地。
宿州開展志願服務保護大運河 近年來,泗縣立足運河本體保護,做好日常監測管護工作,緊緊圍繞大運河泗縣段的科學利用、合理保護進行運河段保護傳承利用,先後多次對大運河沿線環境進行整治,為運河保護傳承利用奠定基礎。今年以來,泗縣規劃以大運河泗縣段遺址為保護重點,確立了“三區一線多點”的文旅發展格局,打造“水韻泗州運河名城”這一城市品牌。此次活動由省水利廳聯合宿州市水利局、泗縣人民政府共同舉辦,旨在提升全社會保護、傳承、弘揚大運河文化的共識,凝聚起全社會關心大運河、關注大運河、關愛大運河的強大力量。
書寫丹陽運河歷史文化 據介紹,近年來,我市堅持深挖文化底蘊,提煉城市品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先後實施了新航道景觀建設、歷史古道水環境改造等一批工程,不僅增強了運河文化吸引力,更激發了城市高品質發展活力。為傳承弘揚大運河文化,昨日上午,由丹陽市委宣傳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辦公室、市文明辦、市城管局、市文聯主辦的“古運文脈”城管杯運河文化書法篆刻作品展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化基地開幕。本次展出作品共百餘幅,是我市書法家根據自身理解,運用藝術家獨特的藝術語言創作而成,集中展示了大運河丹陽段自然風貌、人文景致和文化遺産,旨在多形式、多角度展現我市文人對運河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喚醒更多人的運河記憶,更好地書寫丹陽運河歷史文化,為推動“智造名城,運河明珠”建設發揮更大作用。
滄州中心城區大運河生態廊道明年開建 其中包括:5段漕運詩經長廊、12個運河水工看臺、古長蘆鹽運文化廊、勝利園雜技競秀場、清風樓武術把式場、佟家灣醫藥百草園。工程完成後,在中心城區大運河生態廊道上,依託武術、雜技、醫藥、鹽運、河工、漕運等歷史文化遺存,一幅飽含滄州特色的運河文化畫卷將徐徐展開。昨天記者從滄州大運河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了解到,明年,我市將以“一卷運河圖、兩岸多彩景、活力智慧河”為主線,對中心城區31公里運河兩岸進行生態修復及提升改造,建設中心城區大運河生態廊道。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