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委員熱議運河文化:把大運河打造成文旅融合的“副中心樣板”

發佈時間: 2021-12-16 14:27:53 | 來源: 北京城市副中心官方微信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大運河歷史源遠流長,沿線各類歷史文化遺存遺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豐富、分佈廣泛。區政協委員紛紛建議,加強大運河文化帶保護,高品質發展特色旅遊。

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

區政協委員、民盟通州區工委副主委池雪斌説,大運河經過整治,建成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大運河森林公園、漕運碼頭公園,大大提升了沿岸生態環境品質。他呼籲——

應切實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加快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深度挖掘運河文化遺産及運河沿岸古村落文化,打造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利用特色片區,將遊客留在城市副中心。

實施運河文化遺産資源普查工程,建立文物遺産、非物質文化遺産等資源管理制度,建設運河文化資源大數據庫,統籌指導相關領域文物資源普查與資訊公佈。

推動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等多文化融合發展,打造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利用的典範景區。

加快開發運河特色文化旅遊産品

區政協委員、民盟通州區工委副主委,北京物資學院大運河研究院特聘專家朱群芳一直致力於對大運河文化資源整合的項目研究,她認為“運河”是一種文化符號,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大運河通航所恢復的生存環境和運河文化氛圍,可以成為一個巨大的生活磁場,必將與大運河文旅項目融合,促進活態大運河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喚醒、傳承集體記憶,讓作為遺産的“物”化運河與作為主體的“人”的邊界逐步消失,有形與無形的大運河文化交織融合,以文旅項目運營産生新生命力,同時帶動地方全域旅遊經濟的發展。

朱群芳建議——

1

應加大旅遊交通配套設施建設,加快開發運河特色文化旅遊産品。依託三廟一塔、漕運文化、古橋、古皇木、石碑、密符扇等多種文物載體,開發大運河沿線地理標誌産品和老字號産品,使其成為旅遊紀念品和土特産的上品。全力培育創新文化旅遊産品,推出一批具有科技感和運河文化特色的網紅打卡地。

2

增強大運河景區夜遊經濟建設,開闢“大運河夜遊”旅遊專線。

3

打造運河特色民俗住宿,全面提升旅遊供給品質。

4

打造具有獨特文化、專門地點、特殊人物、特色場景、情景展現和體驗互動散佈全區的小微項目群落,形成大運河文化特色旅遊吃喝玩樂且差異化的體驗場景,強化滿足個性化旅遊、深度體驗遊等旅遊服務。

5

實現去景區化、去仲介化的特色發展,政府策劃和編制特色旅遊體驗點政策文件,鼓勵特色小微示範試點的發展。

6

形成以“人的真實、物的真實、文化真實和服務的真實”為體驗特質的大運河文化呈現方式的創新發展。

構建“運河+”融合發展新業態

“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我們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區政協委員閻晶表示,近年來城市副中心積極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保護建設工作,集中推出北運河通州段旅遊通航等一批標誌性文化旅遊項目,為下一步打造面向全國文旅融合的“副中心樣板”打下堅實的基礎。

大運河通州段全長約42公里,串聯了潞城、張家灣、西集、漷縣等鄉鎮和多個村莊,這些鄉鎮、村落因運河而生、依運河而興,形成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風貌格局。

閻晶認為,應該加快推進大運河通州段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相關規劃,以大運河為骨架,將運河文化帶建設與沿線鄉村振興有機融合,構建以“運河文化為引領,綠色生態為基礎,産業融合為支撐”的鄉村振興發展路徑。同時,構建“運河+”融合發展新業態,促進沿線村莊一二三産深度融合。

“運河+農業”方面,

結合現有農業園區,探索建設運河風情主題園,開展運河文化田園秀、農事體驗、主題研學活動,打造一批運河體驗農旅項目。

“運河+文化創意”方面,

挖掘村莊非物質文化遺産,依託漷縣張莊村的運河龍燈會、張家灣裏二泗村的小車會、高蹺會、潞城太子府評劇等資源,開展各類運河文化節慶,建設一批非遺傳習文化場館。

“運河+鄉村度假”方面,

加快發展鄉村休閒旅遊産業,豐富業態功能供給,充分利用村莊存量空間發展特色民宿産業,通過運河文化植入,改造提升一批運河文化小院、“運河人家”主題民宿。

閻晶説,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還應堅持特色引領,進一步提升一河兩岸的綠化品質,加強沿線村莊環境整治,完善濱河慢行綠道系統,統一沿線標識體系,打造“千年運河”品牌,豐富文化表達的載體,講好大運河文化故事。

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現代化文旅走廊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不是僵化的、靜態的,而是動態的,涉及運河兩岸人民的生活、發展、生態,以及交通用水、城鄉建設等多方面。所以應該高度重視各類文化遺産的保護利用,以及與發展的結合。”區政協委員柳曉雷翻開了自己的提案——《關於打造通武廊百里運河京津冀協同發展示範帶》。

他説,大運河北京通州段、天津武清段和河北廊坊段(以下簡稱通武廊),是京津冀地區大運河核心河段。

他建議——

要推動文化旅遊與産業的深度融合。打造文旅長廊,通武廊百里運河京津冀協同發展示範帶,以運河120公里廊道為黃金主軸,以“非”字結構向外輻射,建設若干特色産業小城鎮,形成北運河文化主廊道。

按照分工協作,互為一體原則,打造京味文化、燕趙文化、津門文化特色集群,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建設産城融合、彰顯人文魅力、富有城市活力的國際一流和諧宜居現代化文旅走廊。

豐富大運河主題旅遊商品內容和文創産品

區政協委員成曄對京杭大運河及其沿線文化遺産保護問題頗為關注。

他認為,當前,城市副中心正按照“十四五”規劃的要求,利用好千年運河文化品牌,推動大運河文化遺産整體保護與文化品牌塑造,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延續壯美運河千年神韻。在此背景下,加強京杭大運河及其沿線城市的文化傳承、保護與推介將成為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旅遊服務品質提升的重要抓手。

成曄認為——

在外部,可以通過政府文旅部門和旅遊行業協會的推動,增加大運河北京通州段及其沿線文化的交流和研討,形成思維碰撞、促進知識的進一步融合發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在內部,可以充分利用副中心旅遊住宿酒店單位、大型商業場所的公共空間打造非遺文化展示區、宣傳角、非遺項目推介(中英文)專欄,在促進展示和傳播的同時,吸引大運河沿線城市文化項目的聯展聯銷,借此豐富大運河主題旅遊商品內容和文創産品,促進沿線城市文化交流。


推薦閱讀
把大運河打造成文旅融合的“副中心樣板” 他呼籲——應切實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加快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運河+文化創意”方面,挖掘村莊非物質文化遺産,依託漷縣張莊村的運河龍燈會、張家灣裏二泗村的小車會、高蹺會、潞城太子府評劇等資源,開展各類運河文化節慶,建設一批非遺傳習文化場館。全力培育創新文化旅遊産品,推出一批具有科技感和運河文化特色的網紅打卡地。
宿州開展志願服務保護大運河 近年來,泗縣立足運河本體保護,做好日常監測管護工作,緊緊圍繞大運河泗縣段的科學利用、合理保護進行運河段保護傳承利用,先後多次對大運河沿線環境進行整治,為運河保護傳承利用奠定基礎。今年以來,泗縣規劃以大運河泗縣段遺址為保護重點,確立了“三區一線多點”的文旅發展格局,打造“水韻泗州運河名城”這一城市品牌。此次活動由省水利廳聯合宿州市水利局、泗縣人民政府共同舉辦,旨在提升全社會保護、傳承、弘揚大運河文化的共識,凝聚起全社會關心大運河、關注大運河、關愛大運河的強大力量。
書寫丹陽運河歷史文化 據介紹,近年來,我市堅持深挖文化底蘊,提煉城市品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先後實施了新航道景觀建設、歷史古道水環境改造等一批工程,不僅增強了運河文化吸引力,更激發了城市高品質發展活力。為傳承弘揚大運河文化,昨日上午,由丹陽市委宣傳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辦公室、市文明辦、市城管局、市文聯主辦的“古運文脈”城管杯運河文化書法篆刻作品展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化基地開幕。本次展出作品共百餘幅,是我市書法家根據自身理解,運用藝術家獨特的藝術語言創作而成,集中展示了大運河丹陽段自然風貌、人文景致和文化遺産,旨在多形式、多角度展現我市文人對運河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喚醒更多人的運河記憶,更好地書寫丹陽運河歷史文化,為推動“智造名城,運河明珠”建設發揮更大作用。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