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滄州中心城區大運河生態廊道明年開建

發佈時間: 2021-12-15 16:39:29 | 來源: 滄州日報 | 作者: 何曉玲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昨天記者從滄州大運河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了解到,明年,滄州市將以“一卷運河圖、兩岸多彩景、活力智慧河”為主線,對中心城區31公里運河兩岸進行生態修復及提升改造,建設中心城區大運河生態廊道。

一卷運河圖

中心城區大運河生態廊道工程,北至京滬高速,南至黃石高速,包括堤頂路以外邊坡、河灘地、水域以及堤頂路兩側綠化帶。紅線面積為堤頂路範圍內712.35公頃(堤頂路外邊線外擴8米)。

這一工程主要針對中心城區31公里運河兩岸進行生態修復及提升改造,包括沿線生態景觀提升及配套工程、慢行系統及配套服務設施優化提升、車行橋改造美化、夜景亮化、運河生態監測及運營管理智慧系統工程、産業導入等。

工程完成後,在中心城區大運河生態廊道上,依託武術、雜技、醫藥、鹽運、河工、漕運等歷史文化遺存,一幅飽含滄州特色的運河文化畫卷將徐徐展開。

其中包括:5段漕運詩經長廊、12個運河水工看臺、古長蘆鹽運文化廊、勝利園雜技競秀場、清風樓武術把式場、佟家灣醫藥百草園。

5段漕運詩經長廊

滄州與《詩經》有很深的歷史淵源,詩經文化資源極其豐厚。5段漕運詩經長廊,將種植《詩經》中有代表性的植物。

沿著大運河中心城區段,自北向南設置5個主題植物長廊,分別為“蒹葭”“綠竹”“有梅”“舜華”“桃李”,以此強化綠道沿線植物景觀特色。

“蒹葭”長廊主要種植蘆葦和蒲草。

“綠竹”長廊種植竹、梅和觀賞草。

“有梅”長廊以紅梅、臘梅為主。

“舜華”長廊以木槿、紫薇、萱草為主。

“桃李”長廊種植桃樹、李樹、海棠。

這些長廊將增加植物組團造景和地面詩句雕刻等細節,增加文化元素,營造文化氛圍。

12個運河水工看臺

大運河滄州段的建設飽含古代北方平原地區的河道水系規劃思想,是古代水資源利用和水工水利建設的範例。

現在,綠道沿線的近水處將佈置12個休息平臺,佈置水工文化科普牌及12個水工文化互動小品,科普12種運河水工設施,包括“攔沙泄沙”“木岸狹河”“閘板”“倉”“碼頭”“船閘”“以彎代閘”“窖”“橋”“水壩”“水櫃”“減河”。

綠道沿線的服務設施將融入運河水工文化元素,強化運河水工文化表達,凸顯文化綠道特色。

古長蘆鹽運文化廊

元明清時期,每年數百萬石的糧食經滄州境內運河運抵北京。滄州的長蘆鹽、滄酒、金絲小棗、泊頭鴨梨、禦河棉等物産,也通過這條南北經濟大動脈運向全國各地。

古長蘆鹽運文化廊將建設“煮海為鹽”廣場,用於鹽文化科普;建設“大運興滄”節點,進行蘆鹽展示;建設新區展望區域,進行文創展示。

勝利園雜技競秀場

主要分為3個區域:“百鼓齊鳴”廣場,用於雜技種類的展示和廣場健身活動;“群英薈萃”區域,主要用於兒童活動、雜技道具體驗;“技高一籌”區域,是雜技演齣劇場、文化交流場所。

清風樓武術把式場

依託武術文化,在運河沿岸建設武林公園,修建名人雕像,展示武術兵器、武術門派。設置沿河把式場、清風武義街、清風大擂臺等場所,供滄州的“武林人士”活動。

佟家灣醫藥百草園

滄州中醫名家輩出,包括扁鵲、劉完素、張錫純等,中醫文化高潮疊起,經久不衰。佟家灣醫藥百草園位於黃河路南側東岸,通過展現扁鵲、劉完素、張錫純生平事跡和圖像地雕,營造醫藥文化氛圍。百草藥園中將種植金盞菊、萬壽菊、羅漢松、銀杏、貝母、何首烏等藥用植物。

兩岸多彩景

中心城區大運河兩岸將充分利用照明載體,將燈光與景觀相融合,帶動夜遊經濟發展。

利用兩岸陸生水生植物、建(構)築物、硬質駁岸、橋梁等載體,合理、適度設置多樣化景觀性亮化照明,打造燈光互動小品、燈光秀、燈謎展等。

利用三樓(南川樓、朗吟樓、清風樓)、兩岸(駁岸擋墻、親水步道)、九橋(9條市政橋)、多點(文化節點燈光互動小品),通過燈光、投影、資訊與視聽技術,打造雅致、時尚、健康的光藝術作品。

一橋一品橋景融合

大運河中心城區段共改造9處市政橋,新增7處人行橋。每座橋風格不同,打造“一橋一品”。

渤海路橋,與園博園相接,將更換橋體貼面材料,突出傳統風格特點。

永濟路橋,位於園博園南端,通過清水磚墻裝飾,夜間輔以燈光美化。

新華橋,將延續整體風貌,強化人民與大運河的聯繫。

彩虹橋,順應橋體原有形式,豐富橋體夜景效果,沿濱河階梯形成“運河彩虹看臺”。

解放路橋,利用燈光亮化,使橋身成為展現城市文化魅力的載體,並優化橋頭兩岸步行空間。

黃河路橋,利用橋體進行水幕投影。

九河路橋,位於城郊濕地,通過橋體繩索的亮化來強化美感,結合濱水步道營造休憩空間。

海河路橋,位於城郊濕地,整體氛圍寧靜輕鬆。

307國道橋,兩側是生態濕地,可感受運河兩岸的自然風光。

7座新建橋為:飛鴻橋(南川樓附近)、四合橋、百獅園步行橋、展示區一期步行橋(2座),園博園步行橋(2座)。

通過亮化16座運河橋梁,點亮一條水上游線,輻射多個沿河夜市。同時,還將配合南川樓燈秀、舞獅園燈秀、滄曲書院燈秀,點亮獅城的夜景。

碼頭渡口多樣通航

新建、提升碼頭及渡口16座,包括園博園碼頭、大化非遺碼頭、長蘆鹽場碼頭、代家園渡、方家花園碼頭、白家口渡、棗市廟渡、鍋市街碼頭、菜市口渡、朗吟樓碼頭、南關古渡碼頭、蓮池口渡、幾字灣碼頭、展示區一期公園碼頭、王希魯閘碼頭、南側遊客服務中心碼頭。

全線貫通後,可滿足2.5米高的15人遊船通航,水上游線約為13公里。按水上游船每小時15公里的速度,遊覽全線共需要52分鐘。

活力智慧河

整合大運河區域文化遺産資源,發展獨具滄州文化魅力的旅遊精品線路;城市更新,多元業態助力文化産業新發展,提升區域價值,為中心城區帶來活力;業態複合,積極探索運河文化遺産活化利用的新途徑,擴大運河文化品牌影響力。

將打造傳統旅遊與數字化相結合的現代旅遊方式,遊客可以在網上實現虛擬體驗、文化講解、路線規劃和消費導購。

運河岸邊將增加智慧座椅、智慧步道、單車互動噴泉、光影助跑等,增強景觀與遊人之間的互動,讓遊人更好地享受運河、融入運河。



推薦閱讀
書寫丹陽運河歷史文化 據介紹,近年來,我市堅持深挖文化底蘊,提煉城市品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先後實施了新航道景觀建設、歷史古道水環境改造等一批工程,不僅增強了運河文化吸引力,更激發了城市高品質發展活力。為傳承弘揚大運河文化,昨日上午,由丹陽市委宣傳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辦公室、市文明辦、市城管局、市文聯主辦的“古運文脈”城管杯運河文化書法篆刻作品展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化基地開幕。本次展出作品共百餘幅,是我市書法家根據自身理解,運用藝術家獨特的藝術語言創作而成,集中展示了大運河丹陽段自然風貌、人文景致和文化遺産,旨在多形式、多角度展現我市文人對運河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喚醒更多人的運河記憶,更好地書寫丹陽運河歷史文化,為推動“智造名城,運河明珠”建設發揮更大作用。
滄州中心城區大運河生態廊道明年開建 其中包括:5段漕運詩經長廊、12個運河水工看臺、古長蘆鹽運文化廊、勝利園雜技競秀場、清風樓武術把式場、佟家灣醫藥百草園。工程完成後,在中心城區大運河生態廊道上,依託武術、雜技、醫藥、鹽運、河工、漕運等歷史文化遺存,一幅飽含滄州特色的運河文化畫卷將徐徐展開。昨天記者從滄州大運河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了解到,明年,我市將以“一卷運河圖、兩岸多彩景、活力智慧河”為主線,對中心城區31公里運河兩岸進行生態修復及提升改造,建設中心城區大運河生態廊道。
八里橋古橋完成大修 運河文化帶亮出河流沿線文化資源 朝陽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神木廠歷史景觀保護工程中,神木廊房、神木謠碑及禦碑亭工程順利竣工,神木博物館順利辦理啟動手續,重要展品完成測試搭建。神木廠景觀保護有進展朝陽區是運河文化帶的重要節點,通惠河、亮馬河、壩河、蕭太后河等多條大運河的支流水系穿區而過。”朝陽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修繕工程中,橋面瀝青被全部清理,並找尋原有的橋面石材進行補配,對橋面進行整體重新鋪墁,並重做墊層,解決橋體中間材料空鼓、疏鬆問題。
外媒記者採訪江蘇運河沿線四市 來自歐新社、法新社等國際知名媒體的記者和攝影師在為期5天的行程裏,探訪無錫、揚州、常州、宿遷4座城市,用精彩的鏡頭語言講述運河沿線城市的蓬勃發展。12月6日,“SHOWJIANGSU·運河明珠”攝影采風活動在無錫啟動。30余家國際主流媒體攝影記者和攝影師走進江蘇,拍攝了4000多張照片,定格江蘇之美。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