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今年的新茶龍井,杭州那邊的朋友寄過來的,嘗嘗怎麼樣?”

品著新茶,聊起往事。符偉振説道:“我是2013年來到淮濱投資,沒想到,這個多年未見的朋友,時隔數年仍記得我。可能是我這些年做生意始終堅守誠信原則積攢的人脈吧。”

今年41歲的符偉振是個淮濱人,13歲的時候跟隨父親外出謀生,去了河北。“那個時候不懂,就跟著父親東奔西跑,荒廢了學業。”

14歲的時候,他從父親手中借了300元錢,開始擺攤做生意,賣過磁帶、相框、領帶,“當時流行的物件,我基本全賣過,掙了不少錢,也沒少受人欺負。”

“記憶最深的一次是,有一天下著雨,我剛擺好攤,一個人高馬大的人要收保護費,當時沒錢,他上來一腳把我攤位上的物件踢得哪兒都是。”

受盡了勞苦,受驚了童年的心靈,自覺上學跟不上課的他,選擇邊打零工邊自學。

“那些年,還算穩定,通過努力自學,我一直拿到武漢大學的文憑。”符偉振猛喝了一口茶:“至今想起來,求學思索加努力拼搏賺錢合在一起,是真的難啊!不過這‘茶’很甜。”

受南方“打工潮”的影響,24歲的符偉振背起行囊,奔赴杭州。眼睛獨特的他,幹起了水果銷售的生意。“那個時候,很多人一夜暴富,人們開始了對生活享受的追求,水果特別暢銷,也緊俏。”

“兒子,回來跟著我一起幹吧。”“幹什麼呢?”“我們一起去挖鐵礦。”這段影像,符偉振記得很深。

26歲的他立即回到河北石家莊靈壽縣,幹起了鐵礦生意。“兩年時間,我就積攢了第一桶金,掙了一千多萬元。不過我沒有被這種‘勝利’衝昏了頭腦,反而是買了一批知名企業家自傳和企業生存之道的書,認真閱讀,反覆研學。”

“2008年,我積極響應政府制定的重要非金屬礦種的‘三率’指標要求,第一時間淘汰了鐵礦生意。回到了杭州,大力投資冷鏈行業,一幹就幹到2013年,掙了3000萬元。”

“六十年前,這裡滄海桑田,舊貌換新顏;六十年後,淮上明珠,冉冉升起,華彩灼灼;六十年。彈指一揮間......”被邀請參加淮濱縣建縣六十週年的符偉振,看著會場播放的專題片,滿是感慨。

“我記憶很深,10多年沒有回來,沒想到縣城框架拉的那麼大,産業發展蓬勃向上。”

“現在淮濱變化很大,營商環境很好,也有很多利於企業發展的政策。你何不選擇回來創業呢?”符偉振告訴大家:“老家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輩給我説了這樣一席話,讓我滿懷激情。”

一腔熱血投身建設家鄉,2013年,符偉振舉家搬回淮濱。“由於居住在東湖庭院小區,看著南邊一大片沼澤地,我就想著,何不把這塊地改造一下,發展成商品交易市場,打造成‘新農超’呢。”

立説立行,符偉振開啟了跑項目、跑政策之路。“沒想到咱政府的辦事效率那麼高,很快就獲批了項目,開啟了基建。”

“八年時間,我這佔地15畝的沼澤地,硬是變成了聚寶盆。新農超超市生意興隆,帶火了周邊其他商戶的生意,100多位下元新區的村民在我這裡務工。”

“這裡離家近,能照顧一家老小。我在這裡一天可掙120元錢,一個月3000多元......”説著説著,下元新區居民杜金宮樂開了花。

“我還年輕,還有很多夢想要去完成。”站在淮濱縣淮河二橋,符偉振欣賞著橋下錯落有致的油菜花、貓爪草花,給大自然比了個“耶”!(圖片及供稿:淮濱縣委宣傳部  張沙沙、符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