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美國科學家在《Scientific Reports》(《科學報告》)雜誌刊登論文,宣佈發現了人體內一個“未知”的“新器官”,一個充滿流體的“間質組織”。這一“新發現”的誕生幾乎引起美國所有主流媒體、科技媒體的爭相報道,美國NBC和CNN新聞分別以《間質:科學家發現人體新器官》和《新發現人體最大器官》的兩個標題發佈頭條新聞。國內主流媒體包括人民網、央視網等也紛紛以《美國科學家發現人體新器官可幫助解釋癌症擴散》等標題進行了報道。美國科學家表示,這個新器官將成為人體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器官,並且能夠顯著地提高現有醫學對癌症以及其他諸多疾病的認知。

就在美國科學家及媒體沉浸在新發現的喜悅中時,有新的聲音出現了。有專業人士表示:美國科學家們經過多番研究發現的這個新器官,其實就是中醫理論中的“經絡”説。一直以來,始終有部分非中醫研究人士質疑中醫的科學性。且西醫否定中醫的重要依據就是“經絡不存在”。線上中醫平臺上醫仁家認為,本次美國的新發現正好從科學角度證明了中醫“經絡”理論的存在。

據參與“新器官”研究的團隊介紹,這個“新器官”多年來一直被科學家忽略,它存在於皮膚表層之下,聯通消化系統、肺部和泌尿系統,周圍被動脈、靜脈和肌肉間的筋膜包裹。上醫仁家中醫專家們介紹,新器官存在位置與中醫中“經絡”貫穿於人體的位置完全吻合。同時,上醫仁家平臺專家們表示,早在3000年前中國歷史巨著《黃帝內經*靈樞》就曾記載:“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臟腑,外絡于枝節”。就是説,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是依靠著經絡系統的聯絡溝通,從而能保持臟腑內外機體平衡。

事實上,對於中醫經絡腧穴起源,要追溯到4000多年前,早在瓷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在勞動中發現,用石片之類的銳器刺激人體的某些部位(即“穴位”)可以減輕痛苦或治療疾病,從而誕生了針灸術。隨著生産水準的提高,由“砭石”逐步演變成骨針、竹針,最後産生了金屬針。由於金屬的韌性及制針技術工藝的提高,使針刺穴位時取穴更加準確,針刺穴位時出現的循經傳感現象使人們逐漸發現了遍佈全身的經絡系統。

西元前4世紀的《黃帝內經》及西元前2世紀的《難經》把前人對人體經絡現象的認識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提出了完整的經絡學説:經絡遍佈於人體全身各個部位,擔負運送全身氣血、溝通人體內外上下的功能;經絡不僅分佈於人體的體表,而且進入體內和臟腑相互聯結,並且迴圈往復,週而复始,運作不息。由於每條陰經屬於一臟,並與一腑相連絡;每條陽經屬於一腑,又聯結一臟,這就使全身四肢和臟腑緊密地聯繫起來了,每條經脈所指的疾病,都和它的循行走向及所連屬的臟腑直接相關。這樣,經絡學説對於闡釋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中醫在疾病治療上,就是通過疏通經絡來醫治百病的。《黃帝內經》説,凡病皆為經絡不通,打通經絡就是治病。“經脈者,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也就是説,生命是否健康,取決於經絡氣血。根據中醫經絡學“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的原理,疾病之所以發生,是由於經絡出了問題;疾病之所以能夠治療,也是由於經絡氣血通暢起了作用。

在美國新的發現中認為間質組織是一個開放的資訊高速公路。這也從契合了中醫理論中經絡是氣血運作通道的説法。因此,美國最新研究在證明經絡存在的同時,也就間接證明了中醫治病理論的科學性。

中醫作為我國四大國粹之一,在我國具有幾千餘年的發展歷史,是華夏文明的燦爛瑰寶。正如中醫線上平臺上醫仁家曹雪莉女士所言:“中醫藥是老祖宗留給我們寶貴的財富,我們有義務傳承和發展好它。通過不斷繼承和創新,我們用現代網際網路科技讓更多百姓看中醫、信中醫、愛中醫,將中醫真正融入到百姓生活,成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