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晚,新編大型歷史京劇《大運河》,在濟南梨園大戲院進行首場彙報演出。通過戲劇表演的形式展示了鬼斧神工般的築壩奇觀和熾熱的運河兒女情懷。

京劇《大運河》,講述的是明永樂帝時期,因河道不暢險誤戰事,永樂帝決定再次修建大運河,並進一步認識到運河河道暢通意義之重大,既開通運河,南北通達、交通便利、資源互調,一是戰時能保證物資供給調配;二是關乎國運興盛、百姓生計,是國家康泰之大計。本劇集中表現了賢臣宋禮、運河兒女在修河築壩過程中不僅要與阻礙治水的惡勢力作鬥爭,還要排除自然界的天然困阻,譜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


導演周龍表示,該劇緊緊圍繞京劇舞臺藝術特徵為創作根本,突出表現京劇舞臺意韻,彰顯京劇舞臺美學特徵,充分運用唱、念、做、打藝術手段,發揮京劇行當的表演特性,賦予不同人物形象鮮明的藝術個性。以純正的京劇聲腔板式抒情達意,讓人物更加生動鮮活;以精緻的做打功法渲染情緒,讓戲更加精彩好看;舞臺景置、燈光既要表現出大運河的壯觀宏偉和築壩修堤場面情境,更要呈現出具有京劇美學精神的意象之美,凸顯時空虛擬、自由轉換、景隨人移的美學原則和創作法則;服飾造型這一舞臺要素,尊史化新,既要有人物時代的歷史感,也要化變出新,提升審美視覺的愉悅感,更要符合京劇舞臺唱、念、做、打的需求感。通過鑼鼓音樂、燈光聲效等手段語匯,強化和烘托舞臺氣氛、轉換景置,力圖舞臺上下各個要素有機融合,形成完整統一的調性風格,使全劇起、承、轉、合張弛有度一起呵成。

京劇《大運河》在尊重其藝術規律、甚解其美學原則、遵循其創作法則的基礎上,做了一些積極地探索與嘗試,讓這一新創之作,富有時代性,符合時代審美情趣的需求。

作為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河道最長的運河,大運河承載著南北交通運輸的重任,歷史上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悠悠運河水,承載數千年。大運河是物態文化流動的中華民族歷史,不僅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非凡的聰明才智,更是無數運河兒女的心血與生命,才鑄就了這一中華文明標誌性的偉大工程。(作者:姜紅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