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醋坊負責人,她釀的陳醋遠近聞名;身為晚輩,她精心照料公婆,令全村老少嘖嘖稱讚。40歲的馬玉珍用真情和汗水詮釋了孝親愛老的優良傳統,用模範行動書寫了家和業興的人間大愛。

傳承家風美名揚

馬玉珍的父母在白銀市一家國企工作,來自會寧農村的父母對長輩十分孝順。由於爺爺、奶奶去世的早,父母對姥爺孝敬有加,每年總要將老人從鄉下接到城裏住上一段時間,不僅做好吃的,買他喜歡吃的食品,還給買新衣服。父母的孝心善行,年幼的馬玉珍看在眼裏,記在心中。

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馬玉珍出落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在白銀一家影樓上班,月薪1000元,而同在城裏打工的男友強科濤每月只有200多元的工資。閨蜜勸她:“憑你的條件,什麼樣的找不到,非要找個農村的,家裏還那麼窮你別委屈了自己。”馬玉珍微微一笑説:“我沒有圖別的,圖的是這個人。”

2003年6月,馬玉珍和強科濤攜手走進婚姻的殿堂。婚後第二年,她的婆婆被查出胃癌。為了照料住院的婆婆,她毅然辭去影樓的工作。當婆婆剛從手術室推出來時,她衝上前去握住婆婆的手,“媽,我是玉珍,你好些了嗎?”術後的婆婆全身插滿了管子,依靠鼻飼進食。為了給病中的婆婆增加營養,她按照醫囑給婆婆製作流質飲食。給婆婆洗臉梳頭、搓手搓腳、擦洗身體,將婆婆手背上的老繭一點一點地摳除乾淨。病情進入晚期後,婆婆被接回家。她每天給婆婆做雞湯、水果流食,輸營養液,擦洗身體,安撫老人。從婆婆住院到去世的40多天,馬玉珍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彌留之際,婆婆拉著丈夫的手説:“你要一輩子好好對待你媳婦。”

兒好不如兒媳好

婆婆去世後,馬玉珍挑起了照料公公的擔子。整理房間、沏茶做飯、洗換衣物、洗頭洗腳、理髮修甲、、、、、、、悉心照料公公。

公公愛吃燒雞,她每次從城裏回來時,帶上燒雞、蛋糕、點心等公公愛吃的食品;

公公喜歡吃鹵豬蹄,她在城裏滷味做的最好的攤位上購買。

人老了,有時難免發脾氣。有一天中午,她給公公做了一碗腐乳肉,公公見狀説:“誰讓你做這個?我不愛吃。”“爸,您想吃啥?您説。”馬玉珍和顏悅色地問道。“我想吃豬頭肉。”於是,她立即買來豬頭肉。從此,午飯的菜肴中總少不了豬頭肉,只是數量有限。馬玉珍説:“上了年紀,肉吃多了對身體不好。”

馬玉珍的公公強生薔,今年86歲。1950年參軍,1952年在部隊入黨,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

15年體貼入微、細緻週到的呵護、照料,使年邁的公公身體硬朗,精神矍鑠。

提起兒媳馬玉珍,公公充滿了感激之情。他説“我感謝她,在她伺候下,我身體很好,連感冒都沒有得過。她待我比親生兒女還要親。”馬玉珍的丈夫強科濤説:“我最感謝的是她對我父母太好了!”

陳醋香飄黃河岸

強灣村地處黃河之濱,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得這裡自明清以來具有釀造陳醋的傳統,為了弘揚和傳承釀醋工藝,打造美麗鄉村, 2018年6月,在強灣鄉大力支援下,馬玉珍翻修了庭院,在原住宅創建了強灣“老醋坊”,用傳統工藝釀造陳醋。同時,成立了白銀區將順陳醋農民專業合作社,馬玉珍為法定代表人。

為了釀造出地道、純正的陳醋,馬玉珍在網上學習釀醋工藝的同時,到黃河兩岸的水川、青城一帶學習釀醋工藝技術,結合實踐向同村長輩請教陳醋製作工藝,在學習中探索,在探索中學習,形成陳醋製作技術規範流程。採用傳統的釀醋工藝技術,馬玉珍製作的陳醋口感純正、氣味醇香,受到市場青睞。來強灣村觀光、旅遊的蘭州、平川、靖遠、榆中等地的遊客離開前總要買上“老醋坊”製作的陳醋。一些遠在新疆等外地的遊客食用“老醋紡”陳醋後,委託白銀的朋友前來購買。截至目前,馬玉珍的“老醋坊”生産陳醋15000多斤。2018年5月,馬玉珍被白銀區文體局、文化館授予“白銀區非物質文化遺産白銀食醋製作工藝代表傳承人”。

作為返鄉農民工創業園,馬玉珍的“老醋坊”吸納近10名本村婦女就業,使她們既有了收入,又照顧了家庭。

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馬玉珍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的傳統美德,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讚譽。 (金樹棟、路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