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華風國韻

華風國韻

載歌載舞 感恩奮進 張家口上演群眾聯歡活動

打柳子是崇禮人民在各種節慶活動中展示的優秀傳統民俗歌舞活動,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通過拍打柳棍,載歌載舞歡慶豐收,祈求保祐闔家歡樂,從而表達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為詮釋“折柳寄情” 設計方案近100版

第五屆老舍戲劇節:讓戲劇藝術由小眾融入大眾

花滑世界“冰之歌”

從1930年代樂手在冰面上的現場演奏,到播放無歌詞的古典音樂和電影配樂等,音樂與花樣滑冰在過去八十餘年間的相遇與互動,不但見證一代代花滑運動員在冰面上留下的精彩與傳奇。

首都春節戲劇檔 多彩賀歲中國年

上海豫園:華美燈彩迎元宵

在央視春晚上看舞蹈與科技相擁的“中國式浪漫”

話劇《簋街》首演 演繹北京美食地標三十餘年變遷

隨著北京奧運的到來,簋街的全面興起,“酒盈樽”轉型的迫在眉睫,最終,為了簋街的未來發展,李一刀與兒子、與自我達成了和解,簋街也在時代變遷中變成了家喻戶曉的北京美食地標。

千年古樂的傳承與“破圈”

潮州音樂是流傳于廣東潮汕地區各類民間器樂的總稱,主要的演奏樂器有鑼鼓、二弦、椰胡等。潮州音樂保留了許多唐宋古韻古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古老高腔 新潮名片

松陽高腔是中國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歷史上與西安高腔、侯陽高腔、西吳高腔、新昌高腔等齊名,被譽為“戲曲界的活化石”。

河北鹿泉:傳統盔頭製作技藝進校園

“2021漢服節·廣州”揭幕 上演國風盛會

漢服模特及國風歌手們穿上華美服飾,時而夢回千年,扮作中國古代“四大美人”,吟咏傳奇;時而穿著香雲紗,扮作古卷中的人物傾醉時光,為市民們獻上華美大秀。

民族歌劇的第三次高潮

民族歌劇《黨的女兒》之所以能夠給廣大民族歌劇受眾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首先因為其是一部有“歌”的歌劇,簡單地説——就是“好聽”。

《嶺舞•大樂妙音》全新問世 ——非遺文化再放光彩

林子祥時隔39年再唱《Endless Love》

自1982年以來,林子祥只和鄧麗君合唱過一次《Endless Love》,此次和錘娜麗莎合唱則是時隔39年,並給錘娜麗莎送上了“吻手禮”,音樂情感的傳承在此刻盡顯。

90後接棒非遺,突圍還是據守?

珠海民族管弦樂團攜精品劇目晉京展演

歌劇《張富清》唱響省會大劇院

60年初心不改生動詮釋了一名老兵的使命擔當。歌劇《張富清》根據“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張富清從解放戰爭到轉業後60多年的感人故事創作而成。

天通苑的新人類 《喜相逢》的新“京味兒”

傳承三十年 原味依舊在

讓年輕觀眾愛上紅色題材戲劇

文藝創作離不開人物塑造,尤其是紅色題材。人是歷史的主體,也是敘事的主體,塑造鮮活、感人的人物形象,是彰顯紅色題材藝術內涵的必由之路。

與影像嫁接:舞蹈綜藝的又一種求生欲

自從各家視頻平臺宣佈停止製作養成類綜藝,選拔類真人秀該如何生存,成了製作方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既要避免飯圈的不正之風,又能塑造讓觀眾喜愛的新人。

《最美中國戲》頤和園上演戲曲真人秀

傳統曲藝如何演繹新傳奇

第四屆中國歌劇節在濟南開幕

人藝新排《原野》 新人挑大梁

從《日出》《雷雨》到此次的《原野》,人藝用一系列曹禺經典作品的新呈現展現了一種開放與創新的姿態。青年導演閆銳,近年來以《名優之死》及一系列劇本朗讀嶄露頭角。

三個樂章大幅修改,升級版《中軸》大劇院首秀

​新“小芹”立志擔當新時代歌劇傳承人

塑造革命英雄群像 再現百年壯麗航程

《風華正茂》的創排,既是國家京劇院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優秀文藝作品敬獻黨的百年華誕的實際舉措,也是劇院充分發揮國家藝術院團的導向性、示範性、代表性作用。

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

晚會中的情景表演《穿越千年的愛戀》,通過舞臺現場與AR虛擬舞臺技術的切換和分區舞臺的運鏡,串聯起從周朝到近現代的婚服大秀,展示了各朝各代的婚禮習俗。

國家級“非遺”項目疍歌:“海上吉普賽人”吟唱的南海漁歌

大同數來寶:從市井走向世界的曲藝

“曲藝傳承這種師徒的口傳心授是一種很重要的傳承方式。”柴京雲説,其次,通過開展曲藝培訓班、非遺進校園等方式,能讓更多年輕人去了解、學習大同數來寶。

被“雪藏”20年後 寶麗金將重出江湖

陜西舞臺藝術傳遞紅色力量

跨界、出圈!不斷變“潮”的中國民樂從國內火到了海外

視頻中,演奏者身穿漢服,振奮人心的鼓點和鏗鏘有力的古箏彈奏,讓這支視頻獲得近1300萬次播放量和超過30萬的點讚數,被稱為B站的“鎮館之寶”。

文化潤疆 | 送文化 獻愛心———走進小白楊哨所

那曲比如:長袖曼舞共度草原盛會

精彩紛呈的文藝演出讓開幕式現場變成了歌舞的海洋,美妙的歌聲、動人的舞姿表達著比如人民對偉大祖國的熱愛和對黨的感恩之情,表達著比如人民心中的喜悅和對幸福生活的讚美。

湖南打造馬王堆復原動態展演《一念·辛追夢》

《一念·辛追夢》由湖南省京劇保護傳承中心與湖南省博物館共同打造,是雙方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對文化遺産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行的積極探索。

從“文化更加繁榮”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傳承國粹 守正創新——“京劇電影工程”十年回顧

1  2  3  4  5  6  7  8  9  10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