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華風國韻

華風國韻

在上海,遇見來自敦煌的文化召喚

“春雨工程”助力 粵桂攜手推動粵劇傳承發展

聽!古樂潮音

雲南芒市:文化園內歌舞情

“兒女子孫們、父母長輩們共同歡慶團結目瑙縱歌……”伴著節奏歡快的景頗族歌曲,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2024年目瑙縱歌節日前在中國德宏景頗族國際目瑙縱歌文化園拉開序幕。

河北威縣:開設公益培訓班傳承“非遺”

威縣亂彈是一個多聲腔劇種,起源於明末清初時期,主要流行于河北省威縣一帶,因歷史久遠、聲腔獨特、劇目豐富、表演粗獷,被稱為戲曲研究的“活化石”。2008年,威縣亂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重慶萬盛:大力打造特色原創文藝精品

溯流追源,有傳承更有創新

2023年是演唱會這一舞臺形式不斷升溫,呈現井噴的一年。作為勢頭正盛的國風藝人,劉宇也在8月初正式官宣了他的首場個人演唱會。

民樂創新:思路要打開,本真要守住

國風古韻融入工匠精神

古箏匠人信手撥弦,曲音嫋嫋,韻味悠長,一幅關於傳統文化與工匠精神的清麗畫卷自此展開。4日,中華全國總工會文工團推出的大型樂舞詩畫《國韻·匠心》在二七劇場上演。

崑曲+現代舞演繹《雙下山》:言有盡意無窮的極致體驗

增強文藝服務力 大劇小戲齊惠民

《惜·姣》十年小劇場戲曲 精髓在“小”

小劇場戲曲的核心是“小”,如何理解這裡的“小”呢?從形式上説,小劇場演出的舞臺是小的,演出規模也是小的,戲劇結構多則三四場,少則一兩場。自然,花的錢也是“小”的。

古典舞中能否出現“滑板車”

近日,中國舞蹈界最高獎、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終評落幕,47個作品中,取材自壁畫、出土文物以及古代名畫的作品佔到近30%,“李清照”“蘇東坡”們也扎堆亮相。

歌仔戲傳承“老帶新”:鄉音嫋嫋情牽兩岸

安徽:讓傳統戲劇“活”起來、傳下去

京劇院展演20齣傳統骨子老戲

朱甲副院長介紹,挖掘整理復排對於京劇的傳承發展意義重大,一些瀕臨失傳的劇目只存在老藝術家的腦海中,如若不儘早進行搶救性保護,恐將面臨永久性失傳的後果。

​為群眾搭舞臺 讓文化進萬家

在本次展演活動中,津南區葛沽鎮水貝藝術團的舞蹈《微山湖》令人眼前一亮。該團體成立於2005年,經常參演成員有16人,擅長民族舞、健身舞、廣場舞等,多次代表葛沽鎮參加慰問部隊等演出。

俄式美學綻放 情感張力炙熱

作為“第六屆老舍戲劇節”的閉幕大戲,俄羅斯音樂劇《安娜·卡列尼娜》中文版在天橋藝術中心連演六場,令原汁原味的俄式美學以全新的語言盡情綻放在京城舞臺上,也為這部不朽的愛情悲劇增添了另一種動人的詮釋。

戲劇,不只是到劇場看個故事

“音樂+戲劇,其實是1+1>2的事情!”大華音樂總監饒鵬程表示,在這部音樂戲劇中,音樂已成為戲的一部分,它的比重和戲劇的比重是一種相互扶持、融合在一起的狀態。

“葛天氏之樂”:喚醒大地的時間之歌

“葛天氏之樂”這段記載,由歌和舞兩部分組成。舞是三人手操牛尾投足之舞。歌是載民、玄鳥、遂草木、奮五穀、敬天常、達帝功、依地德、總萬物之極八闕之歌。

非遺館元宵節上演傳統皮影戲

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華縣皮影戲傳承人汪天穩、汪海燕父女成立的汪氏皮影演齣劇團,為觀眾帶來《三打白骨精》等傳統皮影戲。

舞蹈劇場《如見》在國家大劇院首演

近日,舞蹈劇場《如見》在國家大劇院首演,來自呼和浩特文化旅遊投資集團的舞蹈演員與中國歌劇舞劇院首席唐詩逸、青年舞蹈家趙磊同臺起舞,用優美的舞姿演繹“詩意人生、如見你我”。

山水之約 桂林有戲

本屆藝術節期間,中外藝術家會聚桂林,帶來形式多樣、異彩紛呈的演出。演出的舞臺也從傳統的大劇場、實驗小劇場延展到了街頭巷尾、草坪上、山水間,甚至是岩洞裏。

《東坡》:用舞蹈語言展現傳統美學和思想

1月8日,恰逢蘇東坡先生986歲生日,舞蹈詩劇《東坡》在京舉行媒體見面會。這是繼現象級作品《只此青綠》之後,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聯合多方出品的新作。

激活傳統音樂的高雅氣韻

歷史上,雅樂作為音樂中高雅的典型往往被賦予強烈的政治內涵。從孔子“惡鄭聲之亂雅樂也”開始,歷代圍繞著雅樂與俗樂進行過無數次論辯,核心的內容在於強調皇權的正統,以及對待不同文化的立場與觀念。

節日氛圍濃厚 元旦多地推出豐富多彩活動

元旦假期,全國多地推出了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前來遊玩的市民和遊客感受到濃厚的節日氛圍。

曹禺經典話劇《北京人》:不能錯過的京味兒話劇

伴隨著老北京街頭的吆喝叫賣聲,帷幕輕啟,隨著悠長的旋律,一幅近百年前的古都光景被呈現在舞臺上。白、黑、彩三幕不同的舞臺色彩,充滿詩意的服、化、道,都悄然融入其中。

“文化大叔”活躍鄉村“唱大戲”

如今,“文化大叔”志願服務團隊已成為平頂山市鄉村的新名片,其有溫度、接地氣、顯特色,讓鄉村文化更加繁榮,更富有生命力。

京味話劇《椅子》 魅力不止于京味

由著名編劇劉恒、鄒靜之、萬方創建的專業戲劇創作機構龍馬社,自從上演過話劇《斷金》之後,讓幾位主演都對話劇産生了濃厚興趣,並且演而優則導,相繼以導演身份參與到了話劇創作中。

京腔京韻《紅樓夢》

《京韻紅樓》用京腔京韻賦予大家耳熟能詳的紅樓歌曲以全新的韻味,再配以美輪美奐的舞蹈,為紅迷及廣大觀眾帶來別具一格的視聽感受,帶領大家重回大觀夢境。

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

創作是文藝工作者的中心任務,作品是文藝工作者的立身之本,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

藝術之花多彩綻放

中國藝術節是我國舞臺藝術領域最重要、最具權威性的節慶匯演活動,3年一屆。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由文化和旅遊部聯合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共同主辦,于9月在京津冀三地舉行。

京劇《狀元媒》好聽好看 歷久彌新

《狀元媒》是京劇大師張君秋先生的代表作。這部張派藝術精品講述了一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團圓故事。

原創隴劇《大禹治水》啟巡演

《大禹治水》作為“春綠隴原”惠民演齣劇目在甘肅黃河劇院上演。此次演出不僅拉開了省內巡演的序幕,同時也為備戰文化和旅遊部“2022年首屆黃河流域戲曲演出季”提前“熱身”。

隨時代之風再起舞 彰民族氣韻向世界

黃河岸邊的秧歌守望者

濟陽鼓子秧歌歷史悠久、鑼鼓鏗鏘有力、舞姿粗獷豪放、氣勢恢弘磅薄、情感純樸熱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鮮明的地方風格。

“國風秦韻”在海外展示魅力

百年戲樓正乙祠重張 為“會館有戲”添彩

正乙祠戲樓近百年來,梅蘭芳、譚鑫培等戲曲名家在這裡你方唱罷我登場,共同見證了它的繁華與輝煌。承載著歲月痕跡的正乙祠,也讓數百年戲曲發展歷史變得可感可觸摸。

有幸趕上了豫劇最好的時代

“飛天”反彈奏新聲 絲管合鳴“齊天樂”

王亞平在空間站用古箏演奏的《茉莉花》對接了央視演播大廳演奏《齊天樂》的夢境,這讓人感受到,無論是航空領域的“飛天”還是藝術領域的“飛天”,都以自信的姿態屹立於國際舞臺!

1  2  3  4  5  6  7  8  9  10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