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佳子彧用麵粉製作精美面人。
本報記者李洋
昨晚,CCTV-6播出《潮起中國·非遺煥新夜》主題晚會。曲陽石雕、秸稈扎刻、苗繡、蔚縣剪紙、鳳翔年畫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産手工技藝在臺網聯動的強大傳播攻勢下走進千家萬戶。亮相舞臺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已經普遍有了自己的傳承人,甚至90後徒弟已成為傳承骨幹,正式接棒。
年青一代非遺傳人也面臨著許多審視。有業內人士發現,將時尚設計與寬泛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國潮越來越多,但是真正埋頭鑽研非遺技藝的卻並不見多。各類非遺展覽越來越多,但中高級別的非遺大展中,能媲美前輩大師的精品卻並不多。非遺主題的晚會、活動越來越多,但真正能坐下來研究的人並不多。接棒後該往哪個方向使勁兒,是埋頭于技藝還是致力於傳播,是大膽創新突圍,還是據守傳統技藝,的確令不少年輕非遺傳承人感到困惑。
“甘坐冷板凳學一門技藝,哪有那麼輕鬆。”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的技術骨幹、1991年出生的王亞震上中專時原本學的是道路橋梁專業,後來因偶然機會在溫州跟隨原北京花絲鑲嵌廠的老師傅們製作一個大型屏風。“一做就是4年,我從頭跟到尾才終於出師。”王亞震説,要想傳承一門手藝首先需要超出常人的定力和耐力,當初師傅們帶著4個年輕人手把手幹,最後只有兩人堅持了下來。
作為年青一代非遺傳人,常常被期待著有所創新,有所突破。這樣期待的目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郎派面塑藝術的第三代傳承人郎佳子彧,也曾承受過。因為擅長網路傳播,1995年出生的他利用全新的媒體傳播平臺和形式,發揮短視頻和直播優勢,把“面人郎”變成了網紅。可如今面對手中的麵糰,他卻選擇據守傳統。他也曾經想著通過科技手段改變創作材質,通過拓寬面塑原材料的種類,實現更寬廣的創作空間。“後來我花了很長時間才意識到,面塑創作的跼踀所在,恰恰正是它最大的特點。”郎佳子彧説,面塑藝術就是要利用普通的麵粉來創作。“這正是你對生活熱愛的溢出,如果你想做更大型、更堅固的雕塑,完全可以用其他的雕塑材料,乾脆換一個門類。”他説,從材料角度説,顛覆傳統未必好,反而據守傳統才留住了面塑藝術最根本的動人之處。
不同的非遺技藝有不同市場,其傳承人也面臨不同使命。亮相央視《潮起中國·非遺煥新夜》主題晚會的曲陽石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劉紅立,帶領一兒一女都走上了石雕傳承之路。1991年出生的女兒劉亞蒙眼下正在系統學習文物修復。“我希望能為古代石雕的數字修復貢獻力量。”劉亞蒙上大學時學的是視覺傳達,畢業後又去英國學習文化創意産業。一開始,她和同齡人一樣喜歡潮流和新鮮,認為對石雕技藝的傳承重在包裝和創意。回國後,隨著對石雕行業的了解越來越多,內心的事業方向也漸漸有了變化。“對歷代石雕的修復和研究就成為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其需求也凸顯出來。”劉亞蒙説。
王亞震、劉亞蒙、郎佳子彧是幸運的。他們要麼有堅實的技藝基礎,要麼對傳承方向有深入思考,為未來的傳承之路打下良好基礎。但還有很多年輕非遺傳承人還處於困惑中。如何延續各自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生命,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管理系主任楊紅認為,讓更多公眾接觸而後産生興趣,讓更多真正想學、能夠靜心學習技藝的人,能找到自己獲得感的來源,讓這部分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興趣從偶發轉變為自發,才是當代非遺保持生命力和活力的可持續路徑。從“以生計為目的”向“以興趣為導向”轉變的傳承,是未來非遺傳承的可持續路徑。
原文連結:
https://bjrbdzb.bjd.com.cn/bjrb/mobile/2021/20211105/20211105_012/content_20211105_012_3.htm#page11?digital:newspaperBjrb:AP618440b5e4b023337f05d1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