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天通苑的新人類 《喜相逢》的新“京味兒”

發佈時間:2021-10-29 09:23:56 丨 來源:北京青年報 丨 責任編輯:高彬


攝影/李春光

◎谷海慧

京味兒話劇多以四合院、衚同為空間,以舊北平小商人、新時代市井小民為主人公,以街坊、鄰里關係透視“老北京”世態人情,呈現的是老北京式生活和城市精神氣質。今年10月,由北京市文聯出品的話劇《喜相逢》則聚焦新城市空間、關注“新北京人”,討論的是社區建設、群體融合等新話題,是京味兒話劇的一次創新與突破。

從老城區到新社區

傳統京味兒話劇的人物活動的公共空間多是以四合院為基礎的大雜院,或幾個大雜院構成的衚同。有時,這一公共空間會轉換為茶館、飯館、公園甚至公廁。這些戲劇空間規定了劇作故事多發生在老城區,人物主體是“土著”老北京。無論上世紀五十年代確立京味兒話劇審美範式的《茶館》《龍須溝》,還是八九十年代的《小井衚同》《天下第一樓》《古玩》《北京大爺》,抑或新世紀以來的《全家福》《理髮師》《玩家》等作品,關注的都是老城區、老北京的生活樣式。即便被稱為“新京味兒”話劇的過士行的“閒人三部曲”、《廁所》等作品,雖然劇情空間、人物類型選擇上有了新變,但因劇作家更鍾情于對人生悖論、人類文明等普遍性問題,其新穎性便更多體現在哲學體認和寓言色彩上,而非城市空間、地域文化。

對於所謂“大北京”,無論上述傳統京味兒話劇還是過士行的“新京味兒”,關注點都不在其“大”。而北京的“大”,一個重要的表現是空間之大。隨著城市發展,由六環路環繞起的新北京,是無數新社區構築的新城市空間,當代北京人更熟悉的也是都市新生活。林蔚然、王人凡編劇的《喜相逢》第一次將視角轉向了新北京、新社區。

故事發生在天通苑——五環外的真實社區,一個聚集了40萬人口的亞洲最大社區。空間的轉移,讓劇作境界豁然開朗。它不但以現實空間和“天堵苑”等現實問題確立了生活實感,而且以地鐵5號線北端的天通苑和4號線南端的天宮院,建立起巨大的城市空間網,突出北京之大。闊大的空間讓觀眾明確意識到,這個北京是新北京。它不是歷史記憶中的“四九城”北京,而是作為國際大都市的當代北京。劇作新意首先在空間中産生了。

從北京人到外地人

在天通苑這個新城市生活空間裏,舞臺上活動著新老北京人。除了少量響應政府號召從二環內中心區搬遷過來的住戶以及本地區老居民,天通苑這個以經濟適用房為主的北京人熟知的“睡城”,更多生活著從外地來北京打拼的新一代,他們形成了一個年輕而龐大的“北漂”群體。《喜相逢》講述的就是新老兩個群體在天通苑社區生活中“喜相逢”的故事。劇作以天通苑飲用水凈化為貫穿始終的線索,通過日常生活問題,讚美黨和政府“人民至上”的理念,表現“外地人”的融入與新老北京人的融合。

作品設計了幾組人物:趙大河等群租在一起的各地年輕人;從推車賣串串香到開火鍋店的四川生意人、實幹的居委會主任和天天想乾大買賣的前夫、作為志願者的居委會前主任和她不願接受的兒媳婦、享受老年消閒生活的孫老師、錢大爺、李大爺等。有趣的是,不但這幾組人物之間,而且幾乎在每組人物內部,都有外地人與北京人的“相逢”。在看似不經意的設計中,劇作再現了我們熟悉的當下北京現實。現實中,有著兩千多萬常住人口的北京,的確是老北京人和來自五湖四海的外地人共同的北京。北京人和外地人,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京味兒話劇創作領域,《喜相逢》第一次將“外地人”作為重點表現對象,並在社會融合過程中,置換成了“新北京人”概念。因此,人物類型的選擇不僅顯示了創作視野的開闊,而且蘊含了深廣的社會關懷。尤為可貴的是,通過新一代北京人的奮鬥故事,創作者表達了對這些年輕人的艱辛的體恤、對他們的堅持的感佩。“天通苑不是讓你享受的地方,是讓你奮鬥的地方。”“青春是用來奮鬥的。”“我們都別辜負了青春和才華!”因為舞臺上的趙大河等人就是北京現實生活中觀眾熟悉的“這一個”或“那一個”,這些臺詞便不是虛晃一槍的口號,而是給予青春和奮鬥的溫暖和敬意,給予新北京人的理解與激勵。

從“小北京”到“大北京”

以四合院和衚同為生活空間主體結構的老北京,其實是以農業文明為基底的內向型生活形態。尤其四合院文化,是一種自足的閉合文化體系。傳統京味兒話劇的“傳統”文化韻味,就來自於這種內向發展的日常生活。但伴隨城市化進程,這種生活形態在當代北京生活中已越來越少見。即便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依舊生活在大雜院、四合院和衚同中的也是少數。因此,傳統京味兒話劇除了表現鄰里間矛盾與互助等日常人生、承載民間仁義和“局氣”等寶貴精神資源外,還富於歷史和文化價值,既是北京舊日民間生活的活化石,又相當於一個民俗博物館。但無論如何,題材和人物類型的相對固定,還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傳統京味兒話劇傳達的北京精神的寬廣度和當代性,使之局限于“小北京”範疇。

從這個角度看,《喜相逢》的意義進一步獲得彰顯。在日新月異的發展中,今天的北京生活,早已突破了農業文明模式,從生活內容到生活節奏都進行著由傳統鄉土社會向現代大都市的轉換。《喜相逢》表現的正是當下的北京,是城市空間不斷擴大、文化姿態更為開放、城市精神更為包容的北京,是大部分外來者參與建設和正在融入的北京。趙大河開始只是想“來北京看看,看看北京到底有多好”,最終決定留下來,正是因為北京的開放和包容為外來者提供了生活家園和精神歸屬感。除了物質基礎,老北京人對新北京人的容納,讓新北京人不再獨立於北京之外,順利融入了老北京人的社群。老北京人的情感接納與新北京人的精神認同,共同成就了新時代的“大北京”城市氣質。通過新老北京人的“喜相逢”,《喜相逢》描畫了當代北京的城市靈魂,建構了更為開放、包容和健朗的“大北京”精神。

配合取材、主題、人物塑造的新意,《喜相逢》的舞臺呈現也極富現代感和創新意識。傳統京味兒話劇多采用局部寫實的舞臺布景,展現人物生活環境。《喜相逢》則以整體寫意的方式突出現代感。以白色為主調的斜坡式舞臺,四圍是半明半暗的黑白樓群布設的墻體,中間則是升降式的線條簡潔、硬朗的傢具。借助樹叢景片或一兩件桌椅換景,以區別合租戶、小花園、居委會、串串店等場景空間。此外,設計者還著意從視覺美學角度突出大都市符號,如換場時黑白光線勾勒的建築物三維投影,形成光影交錯的現代都市景觀,與此同時,播放地鐵播報站名的錄音。拍照式的定格則凝固和放大了那些有意味的生活瞬間。這些視覺和聽覺符號不斷提示,故事發生在新北京,既營造了簡單、明快的氛圍,也成為大都市生活節奏的暗示。

展現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在“回天行動”中發生變化,《喜相逢》不但成功突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在大型城市治理中的生動實踐”主題,而且在繼承京味兒話劇美學傳統的前提下實現了藝術創新。因此,《喜相逢》不但在舞臺上呈現了一個“新北京”,而且産生了“新京味兒”。

原文連結:

http://epaper.ynet.com/html/2021-10/29/content_385873.htm?div=-1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