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華風國韻

與影像嫁接:舞蹈綜藝的又一種求生欲

發佈時間:2021-10-22 09:07:34 丨 來源:北京青年報 丨 責任編輯:高彬



敦煌主題舞蹈《沁蓮》

◎袁丹璐

《創造營》《青春有你》《乘風破浪的姐姐》等近幾年成為公眾話題的真人秀,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學員的舞蹈水準直接決定了最終的名次及熱度。以往對於藝人需要唱跳兼備的要求,落實到實際節目效果中,基本只有舞蹈能力的好壞在發揮作用。

視頻平臺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點,舞蹈便成為了平臺之間競相追逐的熱點。但是以往的舞蹈類綜藝基本都沿襲了《舞林爭霸》開闢的傳統,雲集眾多專業甚至首席、頂尖演員,以神仙打架的方式給觀眾超強的藝術體驗。而《舞蹈生》似乎做了一種破題之解,那就是讓專業的舞蹈演員也加入到“練習生”的行列裏來,讓這些似乎已不需要練習的“練習生”們,體驗一把競技係綜藝的獨特快感。把自身的成長、對舞蹈的熱愛設定成關鍵詞,貫穿于整季的節目之中,在對於主角(即舞劇中的A角)的競爭之中收穫市場的關注。

自從各家視頻平臺宣佈停止製作養成類綜藝,選拔類真人秀該如何生存,成了製作方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既要避免飯圈的不正之風,又能塑造讓觀眾喜愛的新人。對此,《舞蹈生》選擇通過提升選手的專業技術門檻,更加專注于舞蹈本體來解決這一問題,向觀眾傳達這樣的觀念——有藝德有藝能的從業者比只滿足表層需求的所謂“偶像”更值得喜愛。

這檔節目依然採用的是愛奇藝自製綜藝的基本路線,初舞臺考核、合作舞臺、飛行嘉賓加入等,只不過在賽制上採用的是一支舞蹈的主角由A角和B角爭奪,只有一人可以上場,而這個懸念在登場前才會揭曉。這個AB角賽制賦予了每一支舞蹈以懸念,也是百試不爽的節目結構利器。因為無論如何,那個沒上場的演員都能承包整場公演的大半苦情戲碼。在每一場賽制沒有大變化的情況下,AB角競爭的方式保證了節目的戲劇性和舞臺效果,讓公演舞臺之外的戲份變得張力十足。

因為這檔節目的核心競爭力還在於學員舞蹈水準的高低,所以公演舞臺的精彩度是節目方最用心打造的點。初舞臺的爭奇鬥艷結束之後為節目贏得了不小的人氣,但因為採用的是群像式的劇本模式,並沒有針對某些特殊個性和有特徵的學員進行重點關注,所以觀眾自然會對“一公”舞臺抱有重點期待。只可惜“一公”舞臺的水準比起初舞臺實在有點慘不忍睹,編舞過於隨意,不夠討巧,基本功出眾的舞者完全淹沒在了並不驚艷的流行舞節目中,本來該艷壓群芳的中國古典舞也因為粗糙的編舞而喪失了水準。

經歷了“一公”的不堪一擊,“二公”的舞臺也開始變得有些岌岌可危。憑藉飛行嘉賓的加入打開局面,變成了考驗這檔節目生存的最後稻草。所幸“二公”實現了脫胎換骨的飛躍,由羅一舟領銜的現代賈寶玉穿越太虛夢境的《又見紅樓夢》,陳偉霆領銜的邁克爾·傑克遜週游中國民族舞世界的《M&M》,許佳琪領銜的大美的敦煌主題的《沁蓮》,給“二公”舞臺的藝術性和舞臺表現力交上了優秀的答卷。

高開低走,繼而奮起直追,本來也是綜藝套路的一種。走到節目的中段,專業電影短片團隊的加入,把跨界的元素帶進節目中,讓這個舞蹈類綜藝具備了更寬廣的視野。

電影短片團隊的slogan感覺是蠻唬人的,電影導演懂不懂舞蹈,怎麼呈現舞蹈,視覺衝擊力強不強,在短片首映沒進行之前全部是問號。直至在前期PPT展示階段有些天馬行空、摸不著頭腦的短片《不一樣的自己》放映之後,觀眾們一直提著的心才放下了。看似有些老套的職場雞湯靠著豐富的現代語匯,融合了奧運精神、職場文化、女性解放等強烈的文化符號,讓觀眾大呼過癮。於是本來就有張愛玲原作打底的《王小姐》、視覺唯美係的《春曉》、魔幻現實主義的《渡口》和宣揚舞蹈精神的《BORN TO DANCE星期八》,開啟了不斷的破次元、破圈層的乘風破浪之旅,也開啟了《舞蹈生》從開播以來的第一個高潮。

在視角衝擊、鏡頭語言的加持下,舞蹈電影短片似乎在有意進行一種指引,那便是在當下強勢的科技、影像面前,舞蹈必須突破自己的舒適圈,用更多的當代語匯進行自我闡釋,方可引申出更豐富的文化含義。而這種文化含義勢必接駁更多的商業鏈條、更複雜的産業鏈,誕生出更為嚴酷的適者生存的舞蹈生態,孕育出更多能夠刺激綜藝用戶的觀賞點,令需要不斷推陳出新的視頻平臺收穫更多的點擊量。

《舞蹈生》不是一個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節目,舞蹈亦非“瀕危物種”,然唯有推陳出新順應時代,才可以從一門小眾藝術走入大眾視野,融入且葆有自我,便是舞蹈界自我更替、良性迴圈的至高生存法則。

圖片來源/《舞蹈生》官方微網志

原文連結:

http://epaper.ynet.com/html/2021-10/22/content_385457.htm?div=1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