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華風國韻

黃河岸邊的秧歌守望者

發佈時間:2022-05-19 08:38:53 丨 來源:中國文化報 丨 責任編輯:高彬


▲姚大新演出照受訪者供圖

本報駐山東記者蘇銳

山東省濟南市濟陽區因水而建、伴水而生,黃河從區內流經60多公里。數百年來,黃河深刻影響了濟陽區的文化生態,孕育了厚重的地域文化。濟陽鼓子秧歌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民俗項目之一。

相關史料記載,濟陽鼓子秧歌歷史悠久、鑼鼓鏗鏘有力、舞姿粗獷豪放、氣勢恢弘磅薄、情感純樸熱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鮮明的地方風格。推動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過程中,濟南市將濟陽鼓子秧歌的傳承保護,與公園建設同步推進。

“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是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舉措,能激活傳統非遺項目的發展活力。”濟陽鼓子秧歌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姚大新説,過去兩年,他致力於增強濟陽鼓子秧歌的發展後勁,多方培育傳承人,並努力擴大項目影響力。

以前,黃河岸邊的濟陽人民在豐收之後會情不自禁地手持勞動工具手舞足蹈,形成濟陽鼓子秧歌的雛形。姚大新説,鼓子秧歌的産生,與黃河有密切關聯,表達了黃河下游流域的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盼。

1967年,姚大新出生在濟陽區仁風鎮司家坊村。村內最大的民俗活動,不是正月看花燈、中秋賞月,而是跳鼓子秧歌。

姚大新回憶,在他小時候,村街上逢年過節都擠滿了人,甚至周邊村的人都來看司家坊的秧歌。姚大新不知道村裏為什麼有這項習俗,也不知道村民為什麼那麼高興。但是花花綠綠的衣服、蒼勁有力的動作深深印刻在他的腦海,播下了傳承的種子。11歲時,還是毛頭小子的姚大新開始正式跟著村裏的長輩學習鼓子秧歌。這一跳,就是一輩子。

最近幾年,姚大新一直在仁風鎮小學教授鼓子秧歌。他發現,目前鼓子秧歌還缺少規範的教材,搞不清楚這項民俗的具體起源、發展及演變等,這也是他打算下半生研究鼓子秧歌的原因。

“以前村人教鼓子秧歌,用的是土辦法,將動作具象化,比如‘海底撈月’‘別井筒’‘脖裏圍’等,現代社會需要更加科學規範的講解。”姚大新説,他現在將鼓子秧歌的動作與音樂聯繫起來,分解成幾個節拍,這樣人們更容易學。

姚大新對黃河文化的自覺保護,也得到上級部門的支援與幫助,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等為他協調了專門的相關演出排練場地。

過去幾年,濟南市實施黃河歷史文化遺存保護、搶救和修復工程,著力在黃河非遺廊道建設上破題,深入挖掘梳理黃河非遺相關項目,認真梳理沿黃河流域區縣與黃河有關的濟南市非遺代表性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狀況,以及與黃河有關的文化品牌、節慶活動。

姚大新説,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肯定不是一兩年能完成的工作。借著公園建設東風,他準備大幹一場:和高校相關力量合作,將鼓子秧歌與黃河文化的具體關聯研究透,並將鼓子秧歌更好地傳承發展下去。

原文連結:

https://epaper.ccmapp.cn/zh-CN/?date=2022-05-19&page=4&detailId=%E5%A7%9A%E5%A4%A7%E6%96%B0%EF%BC%9A%E9%BB%84%E6%B2%B3%E5%B2%B8%E8%BE%B9%E7%9A%84%E7%A7%A7%E6%AD%8C%E5%AE%88%E6%9C%9B%E8%80%85%20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