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樂合鳴《齊天樂》演出現場中央民族樂團供圖
前不久,2022年央視元宵晚會首次以中國民族器樂類節目(航太員王亞平在空間站演奏的古箏曲《茉莉花》和中央民族樂團演奏的國樂合鳴《齊天樂》)開場,這讓筆者既感到欣慰又感到肩上的責任,欣慰于我們已然進入國潮涌動、自信回歸的新時代,責任在於如何讓傳統國樂折射出時代的光芒。
中央民族樂團40位演奏家共同演繹的《齊天樂》的確不負眾望,以最傳統又最現代的方式獲得了觀眾的交口稱讚和熱烈反響。這次我們呈現的創意和形式是全新的,但主創團隊卻是老搭檔。例如,執導中央民族樂團7次登上《國家寶藏》的于蕾和畢波導演、中央民族樂團駐團作曲馬久越、服裝設計師張婷、形體指導殷碩以及上海敦煌民族樂器一廠的技師們,是他們共同的努力才讓節目得以完美呈現。筆者僅以幾個細節,與大家分享《齊天樂》臺前幕後的故事。
創作初期,于蕾提出是否可以從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樂器作為切入點,主創團隊在研討中一致認為,每一件樂器可以和一個歷史人物聯繫在一起,每一個人物又可以和一個故事聯繫在一起,經過爬梳史料——諸葛亮空城撫琴、阮鹹竹林撥阮、伎樂天反彈琵琶、韓湘子醉酒吹簫、梁紅玉擂鼓戰金山、李憑中國彈箜篌、徐衍一弦稽琴格、李龜年羯鼓會玄宗、戚家軍嗩吶作軍樂、墨子錦衣吹笙等,這一節目設想就立體起來了。但付諸實踐的時候,我們還是經歷了數十次的研討和作曲家的十幾易其稿、取捨的兩難,整個過程十分艱辛。
説到琵琶,大家自然就會聯想到“飛天”樂舞,而關於“飛天”正是筆者多年研究和思考的領域。很多人認為,反彈琵琶這一美妙形象僅是舞蹈造型,“真槍實彈的彈奏”未必是歷史的真實。這一論斷恰恰促使筆者有了“以身試法”的突發奇想。經過瑜伽練習身體的柔韌度,又聯繫了上海敦煌民族樂器一廠,根據敦煌壁畫先後復原製作了4把琵琶,從音色、形制到外觀、大小、重量一遍遍試驗,並在服裝設計師賈雷的巧妙設計中尋找到反彈的支點,居然把不可能一步步變成可能。或許,這就是歷史的真實。
關於“飛天”的遐想,還來源於“天宮建站”的夢想成真。王亞平在空間站用古箏演奏的《茉莉花》對接了我們在央視1號演播大廳演奏《齊天樂》的夢境,這讓人真切地感受到,無論是航空領域的“飛天”還是藝術領域的“飛天”,都以自信的姿態屹立於國際舞臺!
節目一經播出,贏得了可觀的收視率和點擊率,也一路衝上了熱搜,關注度看起來是數字,但數字背後卻是民心。這讓人清醒地意識到,從來沒有一個時期的大眾文化佔據著如此主流的文化地位,而且大眾文化在迅速地“青春化”。援引于蕾的話:“不能誤解‘90後’的有趣靈魂。”這一次,作為國家藝術院團的藝術家,真正俯下身子,傾聽年青一代的民心。青年觀眾的反饋也給所有主創人員和藝術家極大的鼓勵,也鞭策著大家繼續把中國故事講好。於是,我們有了新的設想,將在《齊天樂》的基礎上進一步延展,以舞臺藝術的呈現形式,打造系列品牌劇目《寶藏國樂》,並計劃在世界各地巡演,因為,筆者始終認為,我們有實力也有能力創造出影響世界的好作品,讓好聲音成為最強音!
(作者係中央民族樂團團長)
原文連結:
https://epaper.ccmapp.cn/zh-CN/?date=2022-03-03&page=4&detailId=%E2%80%9C%E9%A3%9E%E5%A4%A9%E2%80%9D%E5%8F%8D%E5%BC%B9%E5%A5%8F%E6%96%B0%E5%A3%B0%20%E4%B8%9D%E7%AE%A1%E5%90%88%E9%B8%A3%E2%80%9C%E9%BD%90%E5%A4%A9%E4%B9%90%E2%80%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