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打造強大市場樞紐

構建內陸開放新高地

積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加快建設現代流通體系,促進內貿、外貿協調發展,打造國內大迴圈的重要節點和國內國際雙迴圈的戰略連結。    

第一節 充分釋放內需潛力

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不斷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以高品質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促進供需良性互動。

一、促進消費擴容升級

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高生産供給能力,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8%左右。開展品牌提升行動,在消費品領域積極推行高端品質認證,推進內外貿産品同線同標同質。加強自主品牌建設,保護和發展老字號品牌,推動品質消費、品牌消費。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持續改善居住品質,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持續改善城市商圈、農村電商網路等設施,培育壯大無接觸交易等消費新模式,大力發展共用經濟、微經濟等新業態,促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營造多元消費場景,發展夜間經濟。豐富適合農村消費者的商品供給,促進大宗消費重點消費,擴大縣域鄉鎮消費,激發農村消費潛力。發展服務消費,放寬服務消費領域市場準入。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擴大節假日消費。支援建設武漢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襄陽、宜昌區域消費中心城市,打造一批以文化消費、旅遊消費、養生消費為特色的消費示範試點城市。優化消費環境,深入開展“放心舒心消費在湖北”行動,推進消費維權集體訴訟和公益訴訟,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

二、精準擴大有效投資

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保持投資合理增長,提升長期綜合競爭實力,全省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長8%左右。聚焦基礎設施、市政工程、農業農村、生態保護、公共衛生、應急保障、防災減災、民生保障等既有需求又有空間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謀劃佈局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工程與項目。提高投資有效性和精準性,推動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擴大戰略性新興産業投資,推動産業結構和産業價值躍升。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推動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規範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推動各地常態化公開發佈回報機制明確、商業潛力大的項目,吸引民間資本參與。盤活存量資産,穩妥開展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産投資信託基金(REITs)試點等工作。按照“要素跟著項目走”的要求,用足用好資金、土地、能耗、環境等要素保障支援政策。提升投資便利化水準,推行區域性統一評價、標準地出讓,促進投資項目快速落地。   

第二節 建設現代流通體系

充分發揮産業基礎和區位優勢,加快建設現代化、高效率、低成本的流通網路,促進商品和服務跨區域流通,推動實現經濟迴圈流轉和産業關聯暢通。

一、強化國內國際市場連結

加快打造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的貿易通道,提高通道承載能力和轉運效率,擴大商貿流通的交換空間,推動生産和消費在更大範圍內産生聯繫。加快內外貿監管體制、經營資質、品質標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等方面銜接,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完善民航國際航線、中歐班列(武漢)、江海聯運航線等國際通道,依託交通集疏運體系打造中部陸海大通道,加強與國際市場的聯繫。依託沿長江、漢十等橫向通道和京廣、二廣等縱向通道,加強與周邊省份中心城市和國內主要經濟區的經濟聯繫。發展壯大跨境流通新業態,鼓勵省內商貿流通企業佈局境外行銷網路,引進和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商貿流通龍頭企業,促進出口貿易與産業升級良性互動,推動進口貿易和消費需求聯動。

二、增強市場服務功能

優化市場佈局、貿易方式,發揮商貿流通銜接産業鏈上下游的功能,實現從採購到生産再到消費等各環節的有機銜接,為促進供需匹配、效率提升、産業升級提供強大的市場支撐。培育壯大鋼材、汽車零配件、建材、化工、紡織等一批生産資料交易市場,整合做強漢正街小商品市場、漢口北國際商品交易中心等一批消費品市場,改造提升一批綜合性農産品批發市場。鼓勵各類市場拓展標準制定、價格指數發佈等功能,增強市場影響力。推動有條件的市場建立供應鏈服務平臺,提升市場整合線上線下供求資源能力。加快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應用,支援傳統商貿流通企業逐步由單一貿易功能向資訊、金融等綜合性功能拓展,助力生産企業增強對市場需求的捕捉能力、快速響應能力和敏捷調整能力,促進生産效率提升。

三、打造高效物流體系

加強物流基礎設施網路體系建設,推動物流降本增效,增強資源要素、商品、服務的流通轉机和集聚輻射能力。圍繞全省區域發展和産業佈局,加快推進武漢、宜昌、襄陽、鄂州、十堰等城市建設國家級物流樞紐,佈局建設一批省級物流樞紐。充分利用長江黃金水道,大力發展江海聯運、水鐵聯運、水水直達、沿江捎帶等現代物流。實施城鄉高效配送專項行動,提高物流配送效率。改造提升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加強農産品物流骨幹網路和農産品産地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完善農村流通服務體系。加快國家和省級示範物流園區建設,加強標準化建設和綠色化發展,力爭全省5A級物流企業增至30家。

專欄5  物流體系建設重點工程

物流樞紐工程:推進陸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産服務型、商貿服務型物流樞紐建設,建成5個國家級物流樞紐,培育5家左右樞紐建設運營標桿企業。

物流園區工程:建成5個國家級示範物流園區,佈局建設10個左右省級示範物流園區。

冷鏈物流工程:建設武漢國家級骨幹冷鏈物流基地,推進以襄陽、宜昌、黃石、黃岡、鄂州、十堰、荊門、荊州為重點的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儲備工程建設,實施縣域冷鏈物流設施補短板項目。

城鄉物流配送工程:建設公用型城市配送節點和社區配送設施,發展共同配送、統一配送、直接配送等現代化配送方式,鼓勵企業在城鄉和具備條件的村建立物流配送網點,力爭所有社區、機關、學校、大中型企業、行政村設立末端配送網點。

第三節 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準

搶抓國家實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和中歐投資協定等重大機遇,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建設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切實提高經濟外向度。

一、更大力度加快外貿發展

實施外貿主體培育行動,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外貿産業優勢集群,實現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年均增長10%以上。加快外貿轉型升級示範基地、傳統優勢産品出口基地和特色服務出口基地建設。進一步提升汽車、船舶、機電、化工、紡織服裝等傳統出口産品的附加值,擴大電子資訊、智慧製造、新材料等技術密集型産品出口,加快文化、中醫藥、調味品、防疫物資等特色産品出口,推動水産品、茶葉、食用菌、蜂蜜等優質農産品出口。優化國際市場佈局,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鞏固歐美、日韓等市場優勢,深耕東南亞市場,開拓中亞、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優化進口商品結構,擴大能源資源、高端裝備、先進技術、關鍵零部件和優質消費品進口。加快發展跨境電商、市場採購和外貿綜合服務等新業態,創新發展服務貿易,培育外貿新動能。推進武漢新一輪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

二、更深程度融入“一帶一路”

積極對接雙多邊國際合作機制,更大力度組織參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進口博覽會,推動長江中上游地區與俄羅斯伏爾加河沿岸聯邦區合作,打造區域開放合作的旗艦項目。切實推動境外産業園區發展,鼓勵“中國—比利時科技園”“中俄—托木斯克木材工貿合作區”等創新發展,在哈薩克、菲律賓等國投資建設綜合性産業園區。擴大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拓展第三方市場合作。高品質服務國家總體外交,深入開展民間交往,持續深化友城合作,促進人文交流,增進民心相通,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多領域務實合作。提升中歐班列(武漢)市場化運作能力。積極探索與新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重要支點,推進互利互補發展。強化“走出去”服務和監管,健全維護海外利益安全工作機制。

三、更高品質引進外資外智

堅持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平等對待,落實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打造開放湖北國際形象。開展産業招商、主題招商和定向招商,重點引進行業龍頭、“隱形冠軍”、高科技企業,鼓勵跨國公司在湖北設立總部、區域總部及功能性機構,支援外資企業設立研發中心、承擔科技項目,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技術。辦好光博會、華創會、台灣周、楚商大會、世界500強對話湖北等大型招商活動,持續擴大湖北全球影響力和吸引力。推動建設國際合作園,打造一批開放程度高、産業結構優、研發功能強的外資集聚園區。落實國家外商投資安全審查、不可靠實體清單等制度。

四、更高水準打造開放平臺

推動湖北自貿試驗區首創性、差異化改革,試行有利於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的外匯管理政策和貿易監管制度,擴大金融、科技、醫療、貿易和數字經濟等領域開放。推廣湖北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成果,加強自貿試驗區與省內經開區、高新區等聯動發展。推進武漢片區擴容,推動設立襄陽、黃石、鄂州、荊州綜合保稅區和武漢天河機場保稅物流中心(B型),高水準建設已有的綜合保稅區、保稅物流中心和各類海關指定監管場地。全面提升口岸功能,推進“口岸+”建設,拓展和提升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功能,推進口岸作業科技化、海關監督智慧化、互聯互通資訊化、通關服務多元化。推動口岸提效降費,推進跨部門一次性聯合查驗,進一步壓縮貨物通關時間。積極推動鄂州、襄陽、十堰等空港口岸擴大開放。推動臨空臨港産業園區和現代國際物流園區建設,大力促進保稅維修、研發設計、物流分撥、銷售服務等業務,積極發展出口加工貿易和口岸經濟。支援武漢、宜昌、鄂州、黃岡、黃石等地加快臨空經濟區建設。

第六章 優化區域發展佈局

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主動服務和融入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崛起等國家戰略,深度參與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緊扣一體化和高品質發展要求,著力構建“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佈局,加快構建全省高品質發展動力系統。

第一節 突出“一主引領”

堅持雙向互動、融通發展,提升武漢城市發展能級,發揮武漢龍頭引領作用,加快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輻射帶動全省高品質發展。

一、支援武漢做大做強

支援武漢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提升全國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區域金融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全面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更好服務國家戰略、帶動區域發展、參與全球分工。進一步優化城市空間佈局,合理控制中心城區人口密度,推動城市發展方式由規模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統籌山、水、路、岸、城等空間,科學規劃、提升改造“兩江四岸”,高標準規劃建設武漢東湖高新區、武漢長江新區,推進郊區新城建設,拓展城市架構、完善城市形態、增強城市功能、提升都市風貌。大力發展頭部經濟、樞紐經濟、信創經濟、服務經濟、流量經濟,增強高端要素、優質産業、先進功能、規模人口的集聚承載能力,發揮對全省高品質發展的龍頭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推動武漢與其他市州聯動發展,探索建立利益分享機制。增強武漢總部經濟、研發設計、銷售市場等對全省産業發展、科技創新、對外開放的服務帶動能力,推廣“園外園”“飛地經濟”等協作發展模式,推動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産業在省內有序轉移、鏈動發展。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