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以農業産業化帶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第一節 加快建設農業産業強省
堅持産業化、市場化,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培育壯大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為抓手,以做大做強農産品品牌為突破口,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支撐,大力發展農産品加工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提升産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加快建設農業産業強省。
一、做大做強優勢農産品
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嚴守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確保永久基本農田數量、品質穩定。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規範推廣“稻漁”綜合種養等穩糧增收模式,推進糧食穩産提質增效,糧食生産能力穩定在2500萬噸以上。發展環保高效型畜牧業,提升疫病防控能力,強化生豬良種培育,提升生豬標準化養殖水準,推進生豬産業轉型升級。推進水産綠色健康養殖,有序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穩步提高特色水産品種比重。推動油料擴面增效,發展高油酸菜籽油,在油茶、核桃、油橄欖適生區大力發展木本油料。因地制宜發展蔬菜、水果、茶葉、中藥材、食用菌等優勢特色農産品。堅持品質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産品、地理標誌農産品認證和管理,加快農業標準化生産示範推廣,完善全鏈條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體系,有序擴大農産品追溯管理範圍,探索推廣“合格證+追溯碼”管理模式。按照“有標採標、無標創標、全程貫標”要求,創響一批知名品牌,構建“區域公用品牌+企業産品品牌”的母子品牌模式,重點打造20個區域公用品牌、100個企業品牌和300個産品品牌。完善重要民生商品價格調控機制,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總體平穩。
二、促進農業全産業鏈融合
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推動農業從以單一的農副産品生産為主向科研、生産、加工、貿易、觀光休閒旅遊等全産業鏈拓展,農産品加工産值與農業總産值比重達到2.81。統籌農産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推進農産品加工向産地下沉、與銷區對接、向園區集中。圍繞優質稻米、特色淡水品(小龍蝦)、生豬、家禽及蛋製品、茶葉、現代種業、柑橘、蔬菜(食用菌)、油料、道地藥材等主導産業,打造十大千(百)億優勢農業産業鏈。實施“網際網路+”農産品出村進城工程,完善適應農産品網路銷售的供應鏈體系、運營服務體系和支撐保障體系。大力發展民宿經濟、景觀農業、休閒康養、農耕文化體驗等鄉村旅遊新業態,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創建一批美麗鄉村(鎮)、休閒農莊、休閒漁業綜合體。推進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和國家級農村産業融合先導區建設,打造50個省級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園、100個省級現代農業産業園和100個農業産業強鎮,創建一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培育一批産值過億的特色産業專業村。
三、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加快龍頭企業與農業主導産業聯動發展,實施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十百千萬”工程,著力培育一批全産業鏈龍頭企業,壯大一批科技型龍頭企業,做強一批出口型龍頭企業,建立高素質農業企業家隊伍。支援骨幹龍頭企業瞄準行業細分領域,建設大型農業企業集團。在現代種業、精深加工、智慧農業等領域,引進一批頭部企業。規範提升農民合作社,開展“村社共建”和聯合社培育,推進農民合作社品質提升整縣試點,全省農民合作社規範化率達到85%以上。加快培育一批規模適度、生産集約的家庭農場,每年創建省級示範家庭農場150個。鼓勵龍頭企業通過“公司+家庭農場”“公司+農民合作社+農戶”等形式,將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積極發展農業産業化聯合體,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託管服務等方式,建立基地共建、資源共用的利益聯結機制。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援供銷社、郵政、農業服務公司等面向小農戶開展農資供應、土地託管、代耕代種等農業生産性服務,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四、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
堅持科技興農,開展農業全産業鏈科技攻關,推動在綠色高效生産模式、智慧農機裝備、智慧農業、加工技術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加強重點農産品種子庫建設,提高農業良種化水準,打造現代種業新高地,建設種業強省。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構建多元互補、高效協同的農技推廣體系,農業科技貢獻率提高到63%以上。大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提高水土肥利用率,推動農業節本增效提質。完善農機補貼政策,全面提高農業機械化水準,推動植保無人機、無人駕駛農機、農業機器人等在規模種養領域普遍應用,全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75%以上。
第二節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把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載體,全域整治農村人居環境,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彰顯鄉村特色風貌,打造宜居、宜業、宜遊、宜養的美麗鄉村。
一、強化鄉村建設規劃引領
加強鄉村建設規劃管理,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適應村莊發展演變規律,科學規劃佈局鄉村生産生活生態空間,因地制宜、分類推進村莊建設。加強村莊建設用地管理,嚴格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規範鄉村建設秩序。保護傳統村落、民族特色村寨和鄉村風貌,建成一批具有荊楚風貌的美麗鄉村。提升農房設計水準和建設品質,提高農房抗災能力,建設一批功能現代、風貌鄉土、成本經濟、結構安全、綠色環保的宜居型示範農房。
二、提升鄉村宜居水準
持之以恒縱深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接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打造美麗田園、綠色家園、幸福樂園。加強農村“廁所革命”與生活污水治理有機銜接,實現農村廁所糞污資源化利用全覆蓋。全面開展農村垃圾整治行動,建立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因地制宜推行垃圾就地分類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提升農村有機生活垃圾利用水準。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推廣鄉鎮污水處理廠、微動力污水處理站、生態迴圈水網等多種治理模式,提升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開展農村河湖水系綜合整治,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推廣農業清潔生産方式,深入開展化肥農藥減量行動,大力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持續開展鄉村綠化美化,鼓勵和支援有條件的地方整縣整鎮、連線成片建設美麗鄉村。堅持建管並重,提檔升級農村水、電、路、氣、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建立完善長效管護機制。推進縣鄉村公共服務一體化,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訓計劃,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推動鄉村人才振興。
三、完善鄉村治理體系
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深入實施村黨組織“紅色頭雁”計劃,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和幹部隊伍建設,建強村黨支部戰鬥堡壘。深入實施村級事務陽光工程,加強法治鄉村建設,充分發揮鄉村熟人社會蘊含的道德力量,推進村民自治、基層法治、鄉村德治有機結合,提高鄉村治理水準。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完善農村網格化管理機制,持續開展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推動鄉村共建共治共用。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進移風易俗,積極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專欄7 鄉村振興重大工程
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加強糧食生産功能區、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和特色農産品優勢區建設,實施優質糧食工程、糧食應急儲備保障中心建設工程、兩江糧食物流(産業)園區節點建設工程,提升收儲調控能力。
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以47個糧食主産縣(市、區)為重點,建成集中連片設施完善、旱澇保收、高産穩産的高標準農田4500萬畝以上。
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推進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育種創新、品種測試評價、良種繁育等能力提升工程建設,培育壯大種業龍頭企業,建設“武漢·中國種都”。
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改造和建設一批動植物疫情及疫病監控中心(監測站)、區域中心、實驗室。
農産品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以縣為單位,建設一批優質水産品、特色蔬菜水果、肉製品等農産品冷鏈物流設施,全省新增冷庫庫容185萬噸。
農村産業融合發展工程:開展農村産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推進一批國家級農村産業融合示範園建設,創建省級農村産業融合示範園50個。
農業品牌提升工程:做強“中國荊楚味、湖北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做大做強“荊楚大地”、京山橋米等糧油品牌,宜昌宜紅、恩施硒茶(恩施玉露、利川紅)、赤壁青磚茶、武當道茶、英山雲霧、襄陽高香茶等茶葉品牌,潛江龍蝦等水産品品牌,大別山黑山羊等畜牧品牌,宜昌蜜橘、秭歸臍橙、羅田板栗等水果品牌,洪湖蓮藕、隨州香菇、洪山菜薹等蔬菜品牌,蘄春蘄艾等中藥材品牌。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以縣為單位,建設一批鄉鎮生活污水處理管網設施和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及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程:加快建設一批農田面源污染防治、水産養殖污染防治等工程,整縣推進一批畜禽糞污收集、貯存、處理、利用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節 深化農村改革
深入推進農村改革,進一步激活農村資源要素,破除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制度障礙,激發強勁內生動力,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一、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
樹立城鄉一盤棋理念,突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構建促進城鄉規劃佈局、要素配置、産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相互融合和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建立健全有利於城鄉要素合理配置的體制機制,堅決破除妨礙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的體制機制壁壘,促進各類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建立城市人才入鄉激勵機制,深入推進“三鄉”工程,吸引有經濟實力、有社會責任感、熱愛家鄉的企業、能人、市民下鄉興鄉。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製度。完善鄉村金融服務體系,建立工商資本入鄉促進機制,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的比例,提高農業保險惠農水準。建立健全有利於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用的體制機制,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並軌。
建立健全有利於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鄉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
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政策。建立土地徵收公共利益用地認定機制,縮小土地徵收範圍,維護被徵地農民和農民集體權益。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承包權依法自願有償轉讓機制。健全土地流轉規範管理制度,強化規模經營管理服務,允許土地經營權入股從事農業産業化經營。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落實“一戶一宅”規定,探索農房抵押、有償使用、宅基地有償退出等實現形式。允許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以出租、入股、聯營等方式盤活閒置農房和宅基地,推進閒置宅基地復墾試點。
三、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
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産股份合作制改革,有序開展集體成員身份確認、集體資産折股量化、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推進農村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探索將財政支農資金形成的資産折股量化為村級集體持有或參與經營分紅。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打造2000個集體經濟強村。完善農村産權交易市場,建成全省統一聯網的農村産權交易資訊服務平臺和省市縣鎮四級聯動的農村産權交易體系。統籌推進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産權制度、農業水價、糧食收儲、農墾、供銷合作社、農村信用社等改革。健全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體系和運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