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本原則
“十四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落實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完善各級黨委領導經濟工作體制機制,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準,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不折不扣貫徹落實。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辦好民生實事,促進社會公平,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邁進。
堅持新發展理念。更加堅定自覺地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轉變發展方式,努力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改革開放創新。堅定不移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推進更深層次改革、更高水準開放、更大力度創新,破除制約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的體制機制障礙,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堅持系統觀念。強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佈局、整體性推進,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注重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品質、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三、主要目標
錨定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統籌考慮我省的發展階段、環境、條件,今後五年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全省經濟總量跨越6萬億元。經濟結構更加優化,現代産業體系基本建立,市場樞紐功能進一步增強,初步建成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先進製造業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區域金融中心。研發經費投入不斷增長,創新驅動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鏈現代化水準顯著提升,製造強省、品質強省建設實現新突破。現代服務業提速升級,驅動能力明顯增強。現代農業提質增效,農業強省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發展能級進一步提升,縣域經濟、塊狀經濟競相發展,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不斷增強。
改革開放贏得新優勢。産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等重要領域、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水準顯著提升,努力建成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投資環境最優、企業獲得感最強的省份之一。開放型經濟突破性發展,跨區域合作深度拓展,內陸開放新高地基本形成。
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人民群眾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誠信守法、向上向善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文化強省、體育強省建設持續深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産業體系更加健全,文化和旅遊産業成為重要支柱産業,優秀文化産品不斷涌現,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
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不斷優化,“三江四屏千湖一平原”生態格局更加穩固,“水袋子”“旱包子”問題有效解決。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減排成效明顯,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民生福祉達到新水準。實現更加充分更高品質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明顯提高,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疾控體系改革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湖北樣板”加快建成。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
省域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廉潔政府建設不斷加強,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和應急處置能力明顯增強,自然災害防禦水準明顯提升。黨建引領的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基本形成,省域治理體制機制更加完善。
(見專欄1) 專欄1 “十四五”時期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
第二章 堅持創新第一動力
增強發展新動能
堅持把創新擺在事關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圍繞“四個面向”,深入實施科教興省戰略、人才強省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提高“錢變紙”“紙變錢”能力,加快建設科技強省。
第一節 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
優化全省區域創新佈局和創新要素配置,加快構建融通協作的區域創新共同體,釋放協同創新聚變效應,打造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全域創新體系。
一、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
以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為核心,瞄準科技前沿,集中佈局大科學裝置,加快建設頂尖研究型大學,引進一批高水準科研機構和創新團隊,建成一批前沿交叉研發平臺,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路,爭創武漢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將“中國光谷”打造成“世界光谷”。推動武漢創建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優化提升科技創新核心功能,支撐引領長江經濟帶、中部地區崛起等國家戰略實施,加快打造全國戰略性新興産業集聚區、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區和長江中游協同創新的核心支撐區,提升湖北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佈局中的地位。
二、建設基礎研究重大平臺
加強基礎研究,優化學科佈局和研發佈局,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提升全省源頭創新能力。謀劃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強化設施佈局的實用性和開放性,全面提升現有設施性能,推進新建設施的預研預製,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重組全省實驗室體系,加快形成佈局合理、治理高效、創新能力強的專業化分工格局,支撐全省重大産業和優勢學科發展。面向重大戰略需求,統籌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優勢科研力量,建設一批湖北實驗室,爭創國家實驗室。加強與中國科學院、高校院所戰略合作,加快中科院東湖科學中心等建設。
三、加強區域協同創新
圍繞産業佈局優化創新佈局,加快建設若干創新特色突出、服務功能完備的創新發展示範區。高水準建設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強化“光芯屏端網”、大健康等産業鏈創新鏈協同,帶動鄂州、黃石、黃岡、咸寧創新發展,打造武漢城市圈創新共同體。推進襄陽建設漢江流域區域性創新中心,以汽車、裝備等領域為突破口,搭建開放創新平臺,完善創業服務體系,聯動十堰、隨州先進製造業創新發展。推動宜昌建設長江中上游區域性創新中心,以綠色化工、生物醫藥等産業為重點,建設若干共性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聯動荊州、荊門化工産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佈局建設一批創新型城市、創新型縣(市)和新興産業基地,建設環大學創新經濟帶、各級各類開發區等創新生態圈,完善創新服務和産業培育體系,探索各具特色的創新發展新路徑,成為區域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載體。
第二節 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堅持需求導向,聚焦全省重點産業的高端領域、關鍵環節,集中突破一批制約産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核心技術,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
一、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探索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湖北路徑。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圍繞三維存儲晶片、硅光晶片、新型顯示材料、高端醫學影像設備等重點領域,加強産業鏈上下游協同,推動“臨門一腳”關鍵技術産業化,實現率先突破。實施科技重大專項,以新能源和智慧汽車、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技術、裝備製造、新材料、綠色環保等産業為重點,通過“揭榜挂帥”等方式,攻克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填補國內空白。前瞻佈局未來網路、量子資訊、生命健康、生物育種、前沿材料、空天科技、海洋科技等領域,以應用開發牽引基礎研究,推進顛覆性技術研發,搶佔未來産業發展制高點。
二、推進自主創新産品應用
完善重大項目牽引的自主創新産品應用政策體系,建立更加彈性包容的創新技術準入制度,加速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和國産化替代。實施國産化應用示範工程,加速國産晶片、軟體、終端等産品在政府機關和金融、能源、通信等重點領域應用,推進自主産品在更多領域、更大範圍形成創新生態。制定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支援政策,建立“首購首用”風險補償機制。創新藥物推薦目錄管理,推動創新藥物進入醫療保障體系。聚焦5G、人工智慧(AI)、區塊鏈、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技術創新應用,探索企業提需求、政府來搭臺、協同建場景的模式,有序開放數字技術場景供給,打造5G+、AI+、區塊鏈+等應用場景示範標桿。
第三節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加快建立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援大中小企業和各類主體融通創新,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
一、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全面落實鼓勵創新的普惠性財稅政策,加大企業研發投入加計扣除、研發設備加速折舊等政策落實力度。更多運用財政後補助、間接投入、稅收優惠等方式,引導企業加大應用基礎研究、技術研發與整合、成果中試熟化與産業化的研發投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培育行動計劃,優化認定工作機制,力爭每年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10%以上。深化企業與高校院所産學研合作,推動規上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完善國有企業經營業績考核辦法,加大創新轉型考核權重。支援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