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織密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網路
加快建設“一主兩翼”中心城市高效連通的快速網、市州快速通達的幹線網和城鄉深度延伸的基礎網,建成多層次、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網路。加快建設全省“四縱四橫四斜”高鐵骨架,推動形成武漢通達10個方向和襄陽、宜昌多向放射格局,高鐵營業里程達到3000公里。加快實施一批貨運支線鐵路、鐵路專用線,推動鐵路進物流園區、港口、機場,實現鐵路與重要節點無縫對接。有序實施一批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進一步完善都市圈、城市群軌道交通網路。推進高速公路優化擴容,強化省際高速公路通道銜接,加密中心城市對外放射線和都市圈環線,力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8000公里。推進國省幹線達標提質,高標準建設沿城鎮和産業發展軸帶支撐性通道,實施鄉鎮雙通道工程,建設“四好農村路”,推進行政村雙車道建設,構建鄉村骨幹網。加快水運提能增效,推進江漢平原水網連通工程,加快推進長江、漢江支流航道建設,完善內暢外聯的水運網路。優化支線機場佈局,大力發展通用航空,進一步完善機場佈局體系。健全郵政普遍服務網路,促進郵政快遞業健康發展。
三、打造便捷高效綜合交通樞紐
打造武漢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高水準的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全國鐵路路網中心、全國高速公路網重要樞紐、全國重要航空門戶樞紐,強化國際交往、物流集散、轉机服務功能,推動武漢空港、水港、鐵路、公路一體化發展,建成通達國際、銜接高效、功能完善的綜合交通樞紐。打造襄陽、宜昌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增強襄陽漢江航運中心、公鐵聯運和能源運輸樞紐功能,建成宜昌三峽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優化轉机設施和集疏運網路,提升襄陽、宜昌在國家樞紐體系中的地位。推進一批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發展,發揮在交通運輸網路中的節點作用。打造民航客貨運門戶“雙樞紐”,提升武漢天河機場門戶樞紐功能,建設鄂州機場國內一流專業航空貨運樞紐、全球主要航空物流節點。加快推動長江沿線港口優化整合、聯動發展,建設現代港口集群,將武漢新港打造成中部地區樞紐港。依託綜合交通樞紐,大力發展臨空、臨港、臨站等樞紐經濟。
(見圖2)圖2 湖北省綜合交通運輸空間佈局示意圖
四、提升優質安全運輸服務品質
發展人暢其行的客運服務體系,大力推動旅客聯程聯運,推行旅客運輸“一票制”,加強不同運輸方式間資訊交換共用,提高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水準,推動交通運輸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強旅客出行體驗感。建設物暢其流的貨運服務體系,推進貨物運輸結構調整,創新運輸組織模式,推行貨物運輸“一單制”,提升貨物運輸效率。大力發展多式聯運,發揮各種運輸方式比較優勢,完善鐵水、公鐵、空鐵、水水聯運體系,做優做強多式聯運服務品牌,推動湖北成為長江經濟帶多式聯運發展的紐帶。加快新技術推廣應用,積極發展交通運輸新業態新模式,打造充滿未來感的體驗式服務,滿足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個性化出行需求。提高交通運輸安全性和可靠性,構建交通運輸應急風險防控體系。
專欄8 交通基礎設施重大工程
鐵路跨越發展工程:建成鄭萬高鐵襄陽至萬州段、沿江高鐵武漢至宜昌段、沿江高鐵武漢至合肥段、呼南高鐵襄陽至荊門段、西安至十堰高鐵、荊門至荊州鐵路、武漢樞紐直通線等。建設沿江高鐵重慶至恩施至宜昌段、呼南高鐵襄陽至常德段、京九高鐵阜陽至黃岡段等。爭取將武漢至貴陽高鐵、武漢至南昌高鐵、安康經十堰、襄陽、隨州至合肥高鐵、安康至恩施至張家界鐵路、常德至岳陽至咸寧至南昌鐵路、仙桃至洪湖至監利鐵路等納入國家規劃。
公路擴容提質工程:貫通麻安、呼北、張南、安來等國家高速公路湖北段,完成京港澳高速鄂豫界至軍山段等改擴建。建成武漢至大悟、武漢至陽新、鄂州機場高速一期工程、棗陽至石首、宜昌至來鳳、赤壁長江大橋、鄂黃第二過江通道等。建設武漢都市圈環線、武漢經天門至宜昌、武漢至松滋、襄陽至宜昌、通山至武寧、隨州至信陽等高速公路。推進G107湖北段、G207襄陽至荊州段、G316孝感至十堰段、G318武漢至宜昌段、G348武漢至宜昌段和G347武漢以東段等國省道提質改造。
水運提能增效工程:完成長江安慶至武漢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實施長江武漢至宜昌段4.5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建成三峽樞紐聯運轉運體系,配合國家深化三峽水運新通道前期論證。實施漢江航運能力提升工程,建成碾盤山、雅口、新集、孤山等漢江梯級樞紐,實施漢江蔡甸至興隆段2000噸級航道整治工程,推進興隆樞紐2000噸級船閘及王甫洲二線船閘工程。實施唐白河、松西河等航道提等升級工程,構建“唐白河—漢江—江漢運河—長江—松西河”航道,促進打通中部地區南向出海通道。
民航補短板工程:建成鄂州機場、武漢天河機場三跑道及配套設施,完成宜昌、襄陽機場改擴建,推進遷建恩施機場、新建咸寧機場、改擴建十堰機場等,開展荊門冷水機場軍民合用前期工作。推進一批通用機場建設,建成麻城、石首、竹山、天門等通用機場,實現通航服務市州廣覆蓋。
綜合交通樞紐提升工程:依託武漢西站、沿江高鐵天河機場站、宜昌北站、荊門西站等,打造一批綜合客運樞紐。實施湖北國際物流核心樞紐綜合交通配套工程。
多式聯運示範工程:實施武漢陽邏港、黃石新港、鄂州三江港、宜昌長江三峽樞紐等國家多式聯運示範工程,推進襄陽港、荊州港、荊門港等一批多式聯運項目。推動鄂州機場多式聯運工程。啟動省級示範工程建設。
第二節 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貫徹“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以保障能源安全為首要任務,圍繞多源、強網、增儲、綠色、安全,完善能源産供儲銷體系,建設智慧能源系統,推進能源體制機制改革,實施能源發展“五千工程”,打造“三大樞紐”,全面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
一、構建多元能源供應格局
堅持內增與外引相結合,形成多能互補的綜合性生産供應格局。實施新能源倍增行動,打造百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新增新能源裝機千萬千瓦以上,風電、光伏發電成為新增電力裝機主體。做好水電保護性開發,支援生物質多元化高效利用,積極推進地熱能、氫能等開發利用,做好以咸寧核電為重點的核電廠址保護。充分發揮火電基礎性保障支撐作用,有序推進負荷中心及浩吉鐵路沿線清潔高效電源建設。努力提高三峽電能湖北消納比例。加強與能源資源大省、主要能源企業戰略合作,新增省外電力輸入規模千萬千瓦以上,拓寬煤炭、油氣資源供應渠道。建設鄂西國家級頁巖氣勘探開發綜合示範區,推進荊州煤制天然氣項目實施。
二、完善能源輸送網路
加快完善能源輸送通道和輸配網路,充分應用現代資訊技術,促進資源在更大範圍內高效配置。打造全國電網聯網樞紐,圍繞增強外電消納、省間聯絡、三峽留存、電源接入能力,加快實施“兩線一點一網”,建成陜北—湖北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推進川藏水電入鄂輸電工程,優化三峽近區電網,全面提升城鄉供電能力,建成“送受並舉、東西互濟、智慧高效”的堅強電網,武漢城市電網達到世界一流水準。打造全國天然氣管網樞紐,建設西氣東輸三線、川氣東送二線,推進沿江LNG接收、儲運、加注設施建設,構建“四縱三橫一通道”天然氣輸送體系,加快省內天然氣支線、聯絡線建設,建設三峽翻壩運輸成品油管道、監利—潛江輸油管道,新增油氣管道里程1500公里。
三、增強能源儲備能力
補齊能源儲備短板,提升能源運作調節和風險防範能力。打造“兩湖一江”煤炭物流樞紐,建設以荊州江陵為重點的大型煤炭儲配基地,建立華中地區煤炭交易中心,改擴建企業現有儲煤場地和設施,煤炭儲備能力達到1600萬噸。沿主幹管道和長江集約化、規模化佈局建設儲氣設施,構建以地下鹽穴儲氣庫、大中型LNG儲罐為主,地方小型應急儲氣設施為輔的儲氣體系,形成潛江、武漢、黃岡三大儲氣基地,儲氣能力達到6.5億立方米。提高火電機組靈活性和調節能力,有序推進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加強儲能技術裝備等研發與應用,實施一批風光水火儲一體化、源網荷儲一體化示範項目。
四、提升能源服務效能
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提升能源服務品質。推進電力體制改革,完善中長期交易,加快現貨市場建設,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推進油氣體制改革,推動管網設施公平開放,完善儲氣調峰輔助服務市場。健全可再生能源消納保障機制、市場化推進機制。加強能源監測預警和需求側管理,引導和激勵用戶參與系統調峰,細化完善能源保供應急預案。深入實施電能替代,提升煤炭、石油清潔化利用水準,推進天然氣供氣服務向鄉鎮延伸,實施“氣化長江”工程。優化用能營商環境,提高用能側智慧化水準,獲得電力便利化水準進入全國第一方陣,全面提升用氣報裝效率和服務水準。
專欄9 能源基礎設施重大工程
千萬千瓦新能源工程:實施新能源倍增行動,加快推進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開發利用,新增新能源裝機千萬千瓦以上。
千萬千瓦外電輸入工程:推進陜電入鄂、川藏水電入鄂,提高三峽電能湖北留存比例,爭取省外電力輸入1000萬千瓦以上。
千億元電網建設工程:建成陜北至湖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荊門—武漢1000千伏交流輸變電工程,一批500千伏、220千伏主網工程,加快配電網提檔升級。
千公里油氣管網工程:建成監利—潛江輸油管道,建設三峽翻壩運輸成品油管道,建設西氣東輸三線湖北段、川氣東送二線湖北段,推進宜昌、咸寧、十堰、恩施等地天然氣支線建設。
千萬噸煤炭儲備工程:建成荊州煤炭鐵水聯運儲配基地、宜昌枝城港煤炭物流儲備基地、宜昌港姚家崗煤炭專用碼頭儲備工程等,推進漢江沙洋港煤炭儲備基地建設。
天然氣儲氣設施建設工程:建成潛江地下鹽穴儲氣庫一期、武漢白滸山LNG儲配基地、黃岡LNG儲氣設施、黃石陽新LNG罐箱基地,推進應城地下鹽穴儲氣庫項目實施。
第三節 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加強水利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優化完善水資源配置格局,著力構建以自然河湖水系為基礎、蓄引提調連通工程為框架的水利基礎設施網路體系,解決旱包子、水袋子問題,全面提升水利支撐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