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聚焦

新老茶企有喜有憂 茶市場需要更多新故事

發佈時間:2022-06-14 09:11:28 | 來源:中國商報 | 作者:

茶市場正在悄然生變。傳統茶企紛紛衝擊IPO但前路未卜,八馬茶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八馬茶業)遭深交所三輪問詢後主動撤回上市申請終止IPO之路。與傳統茶企資本之路遇阻不同的是,有不少新銳茶飲品牌袋卻頻獲資本青睞,如,ONCHA開始喝茶宣佈完成超千萬元Pre-A輪融資。那麼,當前茶市場的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新老茶企未來有哪些挑戰?

新老茶企“同行不同命” 

近段時間,茶市場動作頻頻。5月30日晚間,普洱瀾滄古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瀾滄古茶)在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書,擬在香港主機板掛牌上市。事實上,這並非其第一次衝擊資本市場。早在2020年7月,瀾滄古茶就向深交所遞交過招股書,試圖衝刺“茶葉第一股”,但最終於2021年5月上會審理前主動撤回申請材料,未能成功上市。

無獨有偶,據深交所5月10日公開資訊,百年制茶世家八馬茶業主動撤回上市申請,IPO終止。5月13日,八馬茶業再次發佈IPO輔導備案報告,轉而選擇在主機板上市。這同樣不是八馬茶業第一次申請上市。2013年,八馬茶業曾謀求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2015年12月,八馬茶業以“鐵觀音第一股”的名號掛牌“新三板”,並於2018年4月宣佈終止掛牌。更早以前,福建安溪鐵觀音集團、信陽毛尖集團、四川竹葉青茶業、杭州龍井茶集團等多家知名傳統茶葉企業的IPO之路也均以失敗告終。

1.png

5月10日,八馬茶業主動撤回上市申請。

在深交所對八馬茶業的問詢函中,可以窺見當前傳統茶企存在的“致命”缺點。

八馬茶業招股書及深交所問詢函回復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末,八馬茶業總計員工2307人,研發人員僅11人,佔比0.48%;另從研發費用來看,2019年至2021年,八馬茶業的研發費用分別只有570.22萬元、328.01萬元和664.12萬元,佔營業收入比重分別僅為0.56%、0.26%和0.38%,金額和佔比都呈下降趨勢。

2.png

對於研發人員佔比較低的情況,八馬茶業在深交所問詢函回復報告中表示“符合發行人定位於零售型企業的特徵”。

但事實上,2019年至2021年,八馬茶業營業收入已從10.23億元增長到17.44億元,增長了70%。同時,三年報告期內,八馬茶業的銷售費用分別達到3.58億元、4.29億元和5.76億元,佔比分別為35%、33.85%和33.04%。需要注意的是,2021年,八馬茶業的銷售費用更是達到了研發費用的87倍。

除了公司的創新性不足之外,八馬茶業的商業模式也存在諸多隱憂。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八馬茶業共有門店2613家,其中加盟店2203家,直營店則只有410家。不僅如此,410家直營店中還有191家為虧損狀態,佔比達47%。

在傳統茶企紛紛衝擊IPO前路未卜之時,袋泡茶賽道卻頻獲資本青睞。6月2日,ONCHA開始喝茶宣佈品牌完成Pre-A輪融資,融資總額超千萬元人民幣。據悉,本輪融資由佳沃創投獨家投資,豐宜資本擔任長期獨家財務顧問。2月22日,新銳茶品牌一念草木中宣佈完成數千萬元人民幣的Pre-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IDG資本獨家投資。而此前其還獲得了由澤盛資本獨家投資的天使輪融資。

去年6月30日,天眼查App顯示,新銳茶飲品牌“茶小空”母公司北京無憂之境文化有限公司完成過億元A輪融資,由光速中國領投,老股東DST、五源資本繼續加持,動域資本跟投。此前其還曾獲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的天使輪投資,並於去年1月完成數千萬元的Pre-A輪融資,由五源資本和DST投資,據悉,這也是DST在中國投資的首家品牌公司。

同年6月28日,袋泡茶品牌CHALI茶裏完成新一輪數億元融資。據悉,本輪融資由GGV紀源資本領投,B輪領投方碧桂園創投持續加注,新浪微網志、老股東易凱資本跟投。天眼查顯示,自2013年成立至今,CHALI茶裏已完成了七輪融資,早在2020年就完成了1億元的B輪融資。

袋泡茶市場持續擴張

袋泡茶已是近年來新消費投資浪潮中備受追捧的細分品類。無論是ONCHA開始喝茶還是CHALI茶裏、茶小空等新銳茶飲品牌,其切入市場的重要産品都是袋泡茶。

很長時間以來,我國袋泡茶市場被一眾外國品牌所佔領。但如今,隨著消費升級,中國人的茶杯裏出現了大批本土袋泡茶身影。華創證券發佈的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茶市場規模預計達4789億元,其中現制茶飲市場規模達1452億元,茶葉、茶包及茶粉市場規模達2053億元。

此外,新式茶飲的門店作為袋泡茶的一個重要消費場景,其發展前景也與袋泡茶行業的發展息息相關。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新式茶飲市場規模為2795.9億元。2022年有26.2%的新式茶飲消費者表示未來消費頻率將變多。未來,新式茶飲的市場規模將會持續擴大,預計2025年新式茶飲市場規模達到3749.3億元。

不過,袋泡茶行業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隨著立頓等快捷茶飲品牌進入中國,中國人的飲茶方式被打開了新的切口,但質疑聲也隨之而來。“茶渣”“邊角料”“同質化”等質疑讓袋泡茶一度陷入“泥潭”。

以蜜桃烏龍口味茶為例,記者打開電商平臺搜索發現,有近百家(98家)品牌在售賣。而隨機點開幾家店舖記者發現,其他口味也大同小異。

袋泡茶行業存在的嚴重同質化現象,是否意味著其發展到了飽和狀態?“沒有飽和,只是産品和品牌還沒有符合大家對於‘升級’的訴求。”ONCHA開始喝茶品牌創始人、CEO李昂運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消費者對袋泡茶還是覺得很方便的,但目前袋泡茶的品質等還沒有滿足喝茶用戶對於茶飲的訴求。

“當新生代成為主流消費群體後,其消費思維與消費行為會影響行業的發展。從袋泡茶市場的高速擴容不難看出,這是消費端在倒逼産業端進行品類調整的具體表現。而從整體來看,袋泡茶確實有其廣泛的應用場景以及應用的便捷性,是有剛需的。”中國食品産業分析師朱丹蓬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

不過,在産品同質化嚴重的當前,“一杯好喝的茶”並不能滿足挑剔的年輕人。評判茶的好壞不止于味道,還有香氣。據中研網預計,我國芳香産業消費額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長,目前産值約為700多億元。對於香味格外癡迷的年輕人,把“香”風吹進了袋泡茶行業,開袋後一縷撲鼻茶香成了消費者對於“好茶”的重要評判標準。而隨著“香氣”的加入,袋泡茶行業會因此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嗎?

“香氣的背後其實更多的是整個産地以及品質潛臺詞。”朱丹蓬認為,隨著整個新生代消費認知的不斷變化及其專業知識的不斷深化,消費者對於茶葉的認知已到了一個全新階段,對於産品的品質要求也會有進一步提高。

李昂運表示,消費品在不改變工藝或者原料的前提下,很難存在本質上的差異。因此,企業還是要從品牌端去思考自己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用戶是誰,場景是什麼,從而尋找自己的突破點。

茶企前路在何方

“茶香也怕巷子深。”市場人士一致認為,茶市場需要從品類走向品牌。這點從傳統茶企屢屢碰壁,新式茶飲品牌受資本青睞便可見一斑。2021年6月,新式茶飲品牌“奈雪的茶”衝刺A股成功,成為“茶飲第一股”,依託線下門店和線上訂單,2019年營業收入為25.02億元,是同期瀾滄古茶的6.57倍。

消費升級背景下,“便捷”“養生”“果香四溢”正成為消費者飲茶的新追求。從傳統茶葉到添加了各式果幹的花果茶,從“紅茶”“綠茶”的質樸名稱到如今的“凝香”“光陰”等國風名字……茶市場正通過不斷創新迎合新消費需求。

在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助力下,新式茶企以極迅猛的姿態擴大了商業版圖。其中的頭部玩家腳步不停,後發的小玩家也爭相入局。數據顯示,2021年僅北上廣三座城市的新式茶飲品牌數量就已超過100個。同期,長三角地區的新式茶飲門店數突破30000家,緊隨其後的華東地區擁有23000余家門店。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當資本的紅利褪去,市場該如何保持良性發展呢?

李昂運以袋泡茶為例對記者坦言,ONCHA並不是一個袋泡茶品牌,其專注的事情還是輕鬆喝一杯專業好茶,袋泡茶只是一種産品形態而已,喝茶並不能一味追求便捷,很多人喝茶很在意儀式感,也很在意口感的專業性,所以不同場景需求、不同産品形態都要並行發展,滿足用戶的多種需求。

“企業良性發展的關鍵在於能否匹配與滿足消費者的核心需求和訴求,而這一點也恰恰是企業能否引起資本關注的核心原因。”朱丹蓬則分析,我國茶飲市場的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在品牌廝殺的同時,中式新茶飲已接近飽和狀態,行業紅利也在逐漸消退;在進入“白熱化”的競爭階段後,新式茶飲品牌要想在“江湖”上“殺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的話,就必須擁有更強的綜合能力,建立起自己的“護城河”。

此外,在消費升級機遇下,傳統茶企想要實現逆襲並非易事。如何擺脫陳舊的思維,在內部持續革新、研發産品,成為傳統茶企必須思考的問題。對此,朱丹蓬對記者表示,當前傳統茶企面臨的問題較多,有品類沒品牌,行業亂象嚴重。未來,傳統茶葉行業應向著規範化、專業化、品牌化、資本化、規模化這五個方向去發展。

責任編輯:

貝因美 和中國媽媽在一起貝因美以“愛”為基礎,幫助親子家庭健康幸福。【詳情】

老字號智慧財産權保護研討會聚焦稻香村、泥人張等老字號典型案例。【詳情】

奶粉食用指南 守護寶寶健康成...提供奶粉餵養指南,解讀奶粉配方成分,幫助新手爸媽理性選擇奶粉。【詳情】

點滴營養,綻放每個生命蒙牛乳業推動營養知識普及、提升國民健康水準。【詳情】

友情連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 新華網食品 | 中國經濟網食品 | 人民網食品 | 央視網美食 | 光明網食品 | 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 | 紅餐網 |

關於我們ABOUT US

中國網食品頻道堅持“給你一個真實的中國”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風俗、地方特産,延伸至整個食品行業,展示中國食品豐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國食品展示平臺。

聯繫方式CONTACT WAY

新聞熱線:010-88564110

投訴建議:010-88564110
電子郵箱:

foodchina01@126.com

版權説明COPYRIGHT NOTICE

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中國網食品”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