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聚焦

貝貝新業務“希美”宣傳益生菌被指曲解崔玉濤觀點,涉嫌誤導消費

發佈時間:2021-04-25 10:41:07 | 來源:新京報 | 作者:秦勝南 王萍

貝貝集團旗下新國貨高端品牌俱樂部“希美”日前亮相。不過希美APP上發佈的一款“澳爾麗益生菌固體飲料”賣貨推廣素材被指擅用並曲解知名專家崔玉濤觀點,涉嫌誤導消費者。

該推廣素材內容顯示,“兒科專家崔玉濤説:益生菌是人類的好朋友,如果有條件,我們一生都應該保持吃益生菌的好習慣。”“澳爾麗益生菌固體飲料必買理由—全家人都受益,蕁麻疹、鼻炎、胃炎、口氣、便秘⋯⋯全家人的腸道問題、免疫力低下的問題,因為堅持吃益生菌,都得到了改善。”

新京報記者4月22日聯繫崔玉濤團隊了解到,崔玉濤並未給該企業背書,而且上述觀點屬於斷章取義,曲解了其對益生菌的觀點。4月23日中午,貝貝集團相關工作人員回應稱APP中有侵權不當的地方會及時修正。當天下午2時,希美賬號中已無崔玉濤以及上述提到的其他推廣素材內容。

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研究所書記、副所長范世乾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如果經營者沒有全面轉述專家所要表達的內容,會構成引人誤解。同時,普通食品也不能宣傳治療和療效,這些均屬於違法宣傳。

産品宣傳擅引述崔玉濤觀點遭否認

3月28日的貝店×希美全球發佈會上,希美(SHEMORE)品牌俱樂部亮相。貝貝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張良倫挂帥,擔任希美總裁。在新京報記者拿到的一份希美項目介紹中稱,希美是貝貝集團的全資子公司,“産品自主研發”,“優選全球一線大廠”,“2021年預計將有‘100位明星推官,1000位達人為品牌背書’”,旗下有美粧品牌水夢露、健康營養品牌澳爾麗、母嬰品牌貝貝等多個品牌。

在希美APP中有一項內容為素材圈。據希美顧問“小明”稱,素材圈是由公司官方發佈,給代理商提供的專業賣貨素材。新京報記者瀏覽希美賬號發佈的內容,發現其4月15日在推薦一款“澳爾麗益生菌固體飲料”産品時寫道,“家裏有小孩的,一定要備好益生菌~兒科專家崔玉濤説:益生菌是人類的好朋友,如果有條件,我們一生都應該保持吃益生菌的好習慣。”在文字下邊則配有標稱“澳爾麗益生菌固體飲料”的産品圖,以及多張孩子、成年人手拿産品的圖片。

希美APP中希美賬號此前發佈的産品推廣素材截圖,目前該APP上涉及崔玉濤的內容已刪除。

貝貝集團官方顯示,澳爾麗為希美旗下品牌。希美顧問稱,澳爾麗益生菌固體飲料是“希美自己的産品”,配方、研發是希美與美國杜邦公司共同研製,由美國杜邦工廠生産。

那麼,希美賬號在産品推廣時引用兒科專家崔玉濤的相關言論和觀點是否準確、是否得到本人同意?4月22日,新京報記者就此採訪北京崔玉濤診所,崔玉濤團隊相關負責人明確告知稱,崔玉濤醫生不做代言,也未給希美相關産品背書。

崔玉濤書面回復

對於“兒科專家崔玉濤説:益生菌是人類的好朋友,如果有條件,我們一生都應該吃益生菌的好習慣”的相關引述文字,4月22日,崔玉濤在書面回復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補充益生菌是腸道菌群失衡的一種補救措施。目前科學界對益生菌和人體腸道微生物的研究很多,有研究表示腸道菌群與多種疾病有關聯。而益生菌與益生菌製劑是兩回事,人們生活中常説的“益生菌”其實是“益生菌製劑”,即含有活性益生菌的産品,製作過程中會添加例如葡萄糖、蔗糖、牛奶或奶製品成分、輔料和添加劑等其他物質。

同時,給腸道補充益生菌,最好是在做了腸道菌群檢測之後,確定到底缺少的是哪一種或哪幾種益生菌,在醫生指導下對應選擇所含益生菌菌種的益生菌製劑。“原本腸道很健康的孩子,如果長期服用益生菌製劑,就會過多攝入益生菌製劑中額外添加的東西,對孩子的健康並無益處。 ”

崔玉濤團隊相關負責人還表示,隨著國內益生菌製劑市場的崛起,益生菌産品層出不窮,團隊也發現了有很多廠家利用崔玉濤醫生的講座視頻等資料進行剪輯後使用,以擴大自家産品的銷售。崔玉濤團隊也在與法務部持續工作,以最大努力消除對消費者的誤導。“不過,由於目前微商等新型銷售模式的開展,銷售行為難以被及時發現,確實也對我們的追查和處理造成了一些難度。”

貝貝集團稱“個別問題素材已撤下”

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研究所書記、副所長范世乾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專家公開發表的言論可以引用,但要注意引用的全面性,不能斷章取義,甚至歪曲原意。《廣告法》第11條規定,廣告使用數據、統計資料、調查結果、文摘、引用語等引證內容的,應真實、準確,並表明出處。上述經營者進行宣傳時都沒有表明出處,引用不全面,不符合廣告法“真實、準確”的要求,違反了廣告法規定,涉嫌以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內容欺騙、誤導消費者。

范世乾認為,商家在APP官方賬號上發佈的內容,給代理商提供專業賣貨素材,同樣適用廣告法。另外,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如果經營者沒全面轉述專家所要表達的內容,構成引人誤解的宣傳,也屬於違法宣傳。

此外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希美賬號還提到“澳爾麗益生菌(固體飲料)必買理由—全家人都受益,蕁麻疹、鼻炎、胃炎、口氣、便秘⋯⋯全家人的腸道問題、免疫力低下的問題,因為堅持吃益生菌,都得到了改善”,“男女老少大人小孩全是益生菌的受益者。兒科專家説:‘益生菌是對人體有益而無害的細菌堅持吃,會在你身上看到回報’”,並配以網友反饋評價截圖,以及含有澳爾麗益生菌固體飲料的圖片。

希美APP中希美賬號此前發佈的産品推廣素材截圖,目前該內容已刪除。

對上述宣傳內容,范世乾認為,不是藥物就不能使用療效、治療這種宣傳字樣。普通益生菌飲料僅僅是食品,即使申請了保健食品批號的食品也不能宣傳治療和療效。提到的諸如“蕁麻疹、鼻炎、胃炎、口氣、便秘⋯⋯全家人的腸道問題、免疫力低下的問題,因為堅持吃益生菌,都得到了改善”等,均屬於違法。

北京市常鴻律師事務所律師彭艷軍指出,利用名人效應蹭熱度,用引人誤解、斷章取義的語言陳述或表達,誘導消費者對産品産生不切實際的期望,屬於欺騙、誤導消費者;同時也構成對專家名譽權的侵害,對其他商家構成不正當競爭。“這種行為不僅擾亂了廣告市場秩序、還侵害了消費者和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實屬不妥。”

4月23日中午12時,新京報記者採訪貝貝集團,相關工作人員回應稱,這些資訊並未突出顯示在官網和商品詳情頁面,同時稱希美APP在産品素材推廣中如出現“侵權不當的地方會及時修正”,如果提及的名人、明星有侵權的話,“我們也儘快調整修正”。而對引用專家崔玉濤的益生菌相關觀點被指斷章取義、曲解原意的問題,截至發稿前,貝貝集團方面暫未回復。

隨後,4月23日下午2時,新京報記者再查詢希美APP中的希美賬號,發現已無崔玉濤以及上述提到的其他推廣素材內容。貝貝集團上述工作人員回應稱“個別問題素材已撤下”。

不過,新京報記者仍在希美APP中澳爾麗賬號的推廣素材中看到相似內容,“每天1-2條益生菌,控制你的體重、調理你的口氣、調理腸胃功能、改善你的便秘、排除垃圾毒素、改善你的亞健康”“益生菌雖不是神藥,堅持吃就是良藥”,文字下所配圖片為“澳爾麗益生菌固體飲料”。

希美APP中澳爾麗賬號發佈的産品推廣素材截圖。

靠希美突圍還是割韭菜?

據官網顯示,貝貝集團創建於2011年,擁有貝貝網、貝店、貝倉、貝省等業務平臺,先後獲得IDG資本、高榕資本、今日資本等風險投資。

從業務發展線看出,貝貝旗下業務不斷嘗試網際網路零售的形式。2014年4月推出母嬰購物平臺“貝貝網”,2017年推出的為店主提供供應鏈及SAAS開店解決方案平臺“貝店”,2019年接連推出品牌特賣平臺“貝倉”、購物返利平臺“貝省”。在業內看來,相比其他社交類電商平臺,主要業務之一的“貝店”以及其他業務都顯得不溫不火。

貝貝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希美總裁張良倫2019年接受採訪時曾表示,“零售社交化、全渠道化的趨勢越來越凸顯,要麼選擇抓住它,要麼被這個趨勢所淘汰。在這些方面,貝貝集團已經通過多個業務平臺進行嘗試。”

在北京財貿職業學院研究員、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賴陽看來,貝貝集團拓展的多個商業模式始終跟著市場潮流跟進,然而對商業整體趨勢和消費模式,以及自身未來競爭優勢、打造核心競爭力方面,還應當有更多研究。

對於希美俱樂部,張良倫公開稱,“一個成功的品牌 = 産品力+渠道力+品牌力,讓新國貨品牌在難得一遇的新風口發展壯大,就是要實現讓更多全球更好的供應鏈服務於中國老百姓。”貝貝集團貝店官微的推文中則提到,“希美正以新國貨品牌勢力,為中國消費者創造更美好生活。”

而根據希美的一份項目介紹顯示,希美採用會員模式,通過加盟發展代理商。代理商有3級,其中VIP代理商可享受8.5折拿貨價,白金代理商享受6.5折拿貨價,鑽石代理商享受5.5折拿貨價。希美顧問介紹,可通過購買直升禮包、預付款直升等方式達到不同級別。以預付款為例,如果通過買賣貨品升級,10元等於1個成長值,要成為白金代理商(2000成長值)就意味著需要買賣20000元的貨品。此外,如果退預付款,需要扣除剩餘預付(貨)款20%的違約金。

賴陽認為,當下部分社交模式的電商在實際操作中會採用加盟代理等模式,存在以收益回報誘導代理商之嫌。“如果消費者真正追捧的不是産品,而是做代理獲取高額回報,甚至消費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加盟代理,這一模式的本質就存在炒作概念,甚至有‘割韭菜’之嫌”。這類商業模式不以産品品質為根基,不利於建立消費黏性,而企業也往往會“割一波”韭菜換一個賽道繼續割,最終導致消費者利益受損,也不利於企業做大做強。

責任編輯:陳思

老字號智慧財産權保護研討會聚焦稻香村、泥人張等老字號典型案例。【詳情】

奶粉食用指南 守護寶寶健康成...提供奶粉餵養指南,解讀奶粉配方成分,幫助新手爸媽理性選擇奶粉。【詳情】

點滴營養,綻放每個生命蒙牛乳業推動營養知識普及、提升國民健康水準。【詳情】

第29屆中國廚師節展大師廚藝,品津門美食,挖掘特色飲食文化。【詳情】

友情連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 新華網食品 | 中國經濟網食品 | 人民網食品 | 央視網美食 | 光明網食品 | 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 | 紅餐網 |

關於我們ABOUT US

中國網食品頻道堅持“給你一個真實的中國”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風俗、地方特産,延伸至整個食品行業,展示中國食品豐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國食品展示平臺。

聯繫方式CONTACT WAY

新聞熱線:010-88564110

投訴建議:010-88564110
電子郵箱:

foodchina01@126.com

版權説明COPYRIGHT NOTICE

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中國網食品”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