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要聞

特醫食品,為何量少價高不易尋?

發佈時間:2020-09-02 09:30:04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

一直以來,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簡稱:特醫食品)處於被“忽視”的狀態,即便它們能為疾病治療和恢復健康提供良好基礎,有些甚至堪稱患者的“續命糧食”,但其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相關産品只零星出現在醫院的超市、藥店不起眼的角落裏,且價格普遍居高。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超市貨架上的營養産品

通過記者多方探訪發現,特醫食品不僅“族係”龐雜、“身份”多變,其購買途徑也是分散不定、模糊難尋,那麼,特醫食品為何量少價高、不易尋?

認知度偏低的特醫食品

特醫食品主要是為滿足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特定疾病狀態人群對營養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專門加工配製而成的配方食品。比如對食物蛋白過敏的嬰幼兒、吞咽困難的老人,或者是術後病人,這些産品可以提供疾病治療所需的營養支援,加快人體機能的恢復。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普外科醫生蘇同啟説:“這種食品對術後腸道功能恢復不完全的人來説,作用確實比較大,可以提供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又不會給消化系統帶來過分的負擔。能避免營養不良導致的免疫功能下降和組織修復功能減低,對於術後快速康復有很大幫助。”

從國外現有經驗可以看到,在專業人員指導下規範應用特醫食品進行營養支援治療,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營養狀態、減少1/3並發癥風險、減少13%的住院天數,降低1/3死亡率,不少國家已經將這類産品列入醫保報銷的範圍。

雖然特醫食品的作用和影響深遠,但我國公眾對特醫食品的認知水準仍處於較低水準,亟待提升。“我國使用特醫食品的比例較低,從行業角度來説,目前消費者對特醫食品的認識還比較欠缺。”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執行副會長厲梁秋説。

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數據表明,在美國,有65%的營養不良患者在使用特醫食品,英國有27%,而中國只有1.6%。新華網食品頻道近日做的特殊食品公眾認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五成網民不知道特醫食品,六成網民對使用特醫食品存有顧慮。而針對全國各地醫生的問卷結果顯示,只有兒科、營養科和保健科的醫生,相對熟知特醫食品的相關知識。

2016年7月1日,《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註冊管理辦法》正式施行;一年後,原國家食藥監總局成立了特殊食品註冊管理司,特醫食品的註冊管理制正式拉開帷幕。

距離特醫食品註冊制的推行已有三年時間,問及當前特醫食品市場情況時,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師張片紅表示:“目前,企業生産的産品與醫院的需求嚴重脫節,一些精準需求的産品滿足不了。”

特醫食品:食品還是藥品?多形態下的“夾縫”生存

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5月26日,獲得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批准註冊的特醫學産品有51個。這51個通過註冊審批的特醫食品,能滿足市場需求嗎?

記者從上海、浙江、東三省、北京等多地醫院了解到,除了通過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批准註冊的“正規軍”,更多的,是那些尚未經過審批註冊,卻仍發揮著“特醫食品”作用的産品。它們多以“普通食品”的身份出現,無法出現在醫生的處方中。産品銷售的場景大多是在醫院超市或周邊藥店。

對於這種現象,張片紅解釋説:“現在‘特醫食品’一般是按照藥品或普通食品來銷售的。對於普通食品,浙江省這邊的醫院大多是按照伙食費來收費。由於特醫食品處在比較特殊的發展時期,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的‘特醫食品’中既有藥品,也有食品,還有現在很多以‘固體飲料’類別存在的普通食品,這都是歷史發展的特殊階段。”

縱觀我國特醫食品近20年的發展歷史,其多形態的發展狀態與不同時期的政策息息相關。據了解,2002年,中華醫學會首次對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進行分類。2007年開始,由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按照化學藥品進行註冊管理,經批准後上市。在之後的很長時間裏,由於藥品註冊制度較為嚴格,國內的特醫食品多以“食品類目”形式廣泛存在。

去年,以固體飲料類目生産的幾款供給患苯丙酮尿症兒童産品因突發事件出現“斷供”,曾引發社會熱議。對於此類産品是否適用,張片紅認為:“能為身體提供營養需求,按照食品生産要求來生産,符合國家標準,有明確的成分表,在營養師的指導下,固體飲料應用於病人也是有益的,可以食用的。”

特醫食品銷售途徑受限 何時寫得進處方,進得了醫院?

由於歷史原因,身份多變的特醫食品銷售渠道時時“受限”,這讓大多數消費者在購買時頗為困擾。多位醫生在接受採訪時提到,希望更多特醫食品和發揮營養支援作用的産品能夠“寫得進處方,進得了醫院”。

專注兒科營養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主任醫師梁芙蓉感嘆:“有時候醫生會根據診斷結果給患者提出建議,建議食用某種特定類型的奶粉。特別是針對一些發病率較低的疾病使用的特醫食品,因為用量少,生産商和經銷商無法大規模生産,消費者在購買時就會更加困難。”

“這在很多醫院都是正常現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營養科大夫沈秀華表示:“當前,進入醫院的特醫食品很少。比如我們醫院門診入醫保的特醫食品,只有一款雅培的全營養産品。如果醫院沒有相關産品,我們只能告訴消費者去外面的藥店購買或者自己去網上找。”

對此,厲梁秋坦言:“由於腸內營養製劑作為藥品仍然存在市場,特醫食品尚未列入醫院診療目錄,但根據法規要求,産品需有醫生和臨床營養師指導下使用,特醫食品銷售途徑受限,銷售市場尚未明朗。”

據了解,在國外,特醫食品銷售渠道很廣,以新加坡為例,除了醫院門診、住院藥房以外,還常見於各醫院的網上藥房和線下實體藥店中。梁芙蓉建議相關部門能夠建立專門的特醫食品銷售渠道,將渠道透明化、暢通化、合規化,方便消費者購買。

特醫食品在減輕消費者醫療負擔、減少國家醫藥衛生支出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關於特醫食品是否能納入醫保的猜想,一位深耕行業多年的業內人士表示:“整體特醫食品納入醫保報銷範疇不太可能,但是預計政府方面會分類推進。短時間內來看,只有重大且有特殊性的疾病才更有可能納入,比如苯丙酮尿症的特醫食品就已經納入醫保。”

特醫食品價格為何居高?新藍海還需“過渡期”

“特醫食品的出現是一件好事,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註冊制的實施,也為整個産業未來的發展確定了方向。”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雖然,當下通過審批註冊的特醫食品不算多,但一個新的政策推行下來,無論對政府、企業、相關機構還是大眾來説,都需要一個磨合的過程。

作為營養師的沈秀華感受明顯:“特醫食品相關政策的出現,對於全營養配方食品和非營養配方食品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因為這些産品發展很緩慢,很多年了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特醫食品概念出來之後,我們能看到很多産品涌現出來。”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超市貨架上的營養産品

在北京一家大型醫院的超市裏,一罐556克的進口乳清蛋白粉,價格698元,國産專門腫瘤病人供給營養的産品僅有360克而價格高達650元。在淘寶、京東等平臺搜索類似産品,産品價格幾乎沒有太多浮動,也沒有更多折扣。

沈秀華感慨道:“很多新的特醫食品定價太高。有時候,考慮患者經濟承受能力,我們只能建議消費者通過自行製作勻漿膳食的方法補充營養。”

特醫食品價格為何居高不下?據不完全統計,當前全球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消費總額達到600-700億美元,而我國2019年正式批准上市的特醫食品銷售額僅約為30億元人民幣。目前,中國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市場規模不到全球的1%。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企業負責人説:“公司研發一款新的産品,一般需要3年持續大額投資,預計5年上市見到效益,8年才能為公司帶來可量化的利潤。建工廠,搞研發,疾病型的特醫産品,還需要臨床試驗,一個産品從研發、生産到真正上市可能要花上千萬。”

與此同時,産品審批註冊的時間成本也不低。已經獲得4個特醫配方獲批的貝因美方面表示,特醫産品從提交註冊申請到投産至少需要2年時間,註冊前研究階段一般至少1.5年時間,換言之,在基礎良好且順利的情況下一家企業從0開始研發特醫産品到獲批至少需要3.5年。

在科研、技術、資金等方面,外資企業明顯佔據更多優勢。目前獲得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批准註冊的51個産品中,進口産品佔30個。以雀巢健康科學為例,目前,其已經獲得8個特醫産品註冊證,還有幾個正在審批的産品。雀巢健康科學大中華區總裁顧欣鑫表示:“特醫在中國目前還是起步階段,很多企業都可能有很好的研發概念,但從概念落實到産品上,還需要大量的經驗累積,以及研發與生産的良好銜接。”

當下,特醫食品産業的發展還面臨著諸多阻礙:特醫食品臨床營養相關法規制度亟待完善,公眾對特醫食品認知不足,國內産業鏈不完整,企業研發生産承壓,銷售渠道不暢,整體産業發展緩慢,特醫食品人才嚴重匱乏……

但願意投入這個行業的企業都認為,特醫食品是一片新藍海。隨著影響行業發展的問題逐步浮出水面,接下來會有一個非常難得的發展機遇期。

責任編輯:陳思

點滴營養,綻放每個生命蒙牛乳業推動營養知識普及、提升國民健康水準。【詳情】

第29屆中國廚師節展大師廚藝,品津門美食,挖掘特色飲食文化。【詳情】

科學飲水 健康生活關注中國網食品頻道飲用水專題。【詳情】

農資經營講誠信 農安信用保安...2019年品質興農萬里行再出發!【詳情】

友情連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 新華網食品 | 中國經濟網食品 | 人民網食品 | 央視網美食 | 光明網食品 | 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 | 紅餐網 |

關於我們ABOUT US

中國網食品頻道堅持“給你一個真實的中國”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風俗、地方特産,延伸至整個食品行業,展示中國食品豐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國食品展示平臺。

聯繫方式CONTACT WAY

新聞熱線:010-88564110

投訴建議:010-88564110
電子郵箱:

foodchina01@126.com

版權説明COPYRIGHT NOTICE

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中國網食品”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