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行分別上調中期借貸便利(MLF)、常備借貸便利(SLF)及逆回購利率,引發市場對銀行板塊估值的關注與討論。業內人士認為,隨著行業息差的企穩以及不良壓力的緩釋,上市銀行2017年基本面邊際改善,銀行股估值具備提升空間。
去杠桿 嚴防金融風險
“央行上調多項政策性利率,與抑制資産泡沫和防範金融風險息息相關。”東莞證券分析師鄧茂認為,政策性利率是商業銀行向央行申請流動性的利率指標,意味著資金的供給成本,而現狀是商業銀行通過從央行獲取較低成本的資金後為了獲取利差,通過各種形式的影子銀行、委外、出表、期限錯配等手段進行信用創造,加長實體經濟融資鏈條導致“空轉”,傷害實體經濟,加大金融風險。
鄧茂分析指出,央行本次上調政策利率的動作旨在抑制商業銀行過度信用擴張,打擊監管套利,落實金融去杠桿。雖然商業銀行資金成本上升,但實際利率水準仍要看整體資金供給情況。對商業銀行而言,由於資本成本上漲,意味著利差收窄,因此對凈息差影響偏負面。但央行的金融去杠桿行為,有助於降低宏觀金融風險,創造穩定的金融環境,客觀上有利於商業銀行的穩健經營。
“央行持續引導基礎利率上行,去杠桿風險全年值得關注。”廣發證券(000776,股吧)分析師屈俊認為,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引導基礎利率上行,這和去年四季度的操作思路是一致的(四季度通過公開市場到期續長端引導利率上行),貨幣政策從去年中期開始呈現中性,四季度開始偏緊,對債市和金融杠桿有抑製作用。2017年MPA或進入實質性考核階段,隨著對廣義信貸和同業負債的約束和考核方案日漸明晰,加之對表外風險的持續控制,去杠桿政策風險全年值得關注。
息差料觸底企穩
銀河國際分析師王志文認為,在過去幾年,中資銀行股被持續下調估值,主要基於兩個原因。一是“舊經濟”行業(如製造業和採礦業)疲弱,導致市場質疑銀行的資産品質;二是降息和放鬆利率管制導致凈息差受壓。中資銀行股股價自2016年中以來的反彈勢頭將持續,主要由於這兩個因素都出現轉向正面的發展:首先,供給側改革及商品價格回升將緩解不良貸款的壓力;其次,中國的貨幣政策趨向中性,這應有助於凈息差回升。
“央行提升公開市場利率形成傳導,M1同比增速也在持續下滑,銀行體系的資金成本將趨升,這已經包含在對今年息差繼續放緩的預期裏。”屈俊認為,去年前三季度上市銀行息差平均降幅約34BP,主要由於降息重定價與營改增影響;預計今年息差單季度環比降幅在5BP之內,全年累計降幅約15BP,息差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負債端基礎利率上行傳導,資産端轉嫁較為困難所致。銀行貸款結構以政府基建類和按揭貸款為主,今年零售端雖然部分向消費貸款轉移,但佔比提升有限,貸款端難以轉嫁負債提升影響。整體而言,今年息差較去年降幅收窄的判斷並未發生改變。
平安證券分析師勵雅敏指出,息差方面,貸款重定價的影響將進一步消除,這將使得銀行息差收窄壓力進一步得到緩釋,四季度上市銀行息差將環比收窄3BP至2.15%,全年收窄30BP,這也是對銀行2016年營業收入衝擊最大的負面因素。不過四季度考慮到規模增速的回升以及息差收窄幅度的放緩,凈利息收入表現有望小幅改善,負增長缺口將從三季度末-4.8%收窄至-3.8%。展望2017年,行業息差大概率將觸底企穩,保守估計全年息差收窄的幅度在5至8BP,帶動行業凈利息收入增速由負轉正。
“央行在春節前後通過上調資金利率進一步壓降金融同業套利行為的空間。對於部分通過同業業務大幅擴張資産規模的小銀行行為形成抑制,但對行業整體衝擊有限。”勵雅敏表示,一季度信貸及社融投放保持充裕,對經濟基本面形成支撐,隨著息差的企穩以及不良壓力的緩釋,銀行2017年基本面邊際改善,銀行股估值具備提升空間。
(責任編輯:劉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