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證券 > 證券要聞 > 正文

字號:  

減持禁令到期係誤讀 短期減持壓力有限

  • 發佈時間:2016-04-08 19:46:34  來源:中國日報網  作者:黃思瑜  責任編輯:吳起龍

  證監會今年1月9日的一紙減持新規近日被市場玩起了“文字遊戲”,市場對其中的“三個月內”這一時間範疇理解不清。一條“最嚴減持禁令4月8日到期,萬億解禁來襲”的消息成為導火線,引發市場對這一問題的討論,但主流觀點認為,這是一個誤讀,“三個月”是個動態概念,該減持禁令並非將廢而是具有持續性。

  那麼當前市場的減持壓力到底有多大?“短期減持壓力或有限”成為業內多數人士的一致觀點。其中安信策略團隊認為,目前股東的減持意願並不強,今年12月份的減持供給壓力最大,而10月份的減持壓力最小,預計2016年全年最大的理論減持規模供給為2.37萬億。

  減持禁令到期係誤讀

  這事要從證監會的《18號文》説起。為應對市場非理性下跌,在2015年第一次股災後的7月8日,證監會出臺大股東及董監高減持禁令,即《18號文》:從公告之日起6個月內,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和持股5%以上股東及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本公司股份。

  該禁令一齣,確實對當時的市場起到了立竿見影的作用,次日滬指上漲5.76%,且走出一波反彈行情。但這也意味著7月8日之後的解禁壓力將推遲6個月,集轉机移至2016年1月8日之後。為此,一度引發市場對1月8日之後“解禁潮”來臨的擔憂,從而一度成為影響A股市場行情的最大不確定性因素。

  而恰巧,2016年1月4日及1月7日兩日四度觸發熔斷機制,進入股災3.0時代。這讓當時的市場人士看來,1月8日開始的大小非解禁擔憂疊加國內外多重因素是造成A股大跌的主要原因。

  在證監會決定1月8日起暫停熔斷機制的同時,為避免《18號文》到期後出現減持高峰,證監會1月7日發佈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新規,即大股東在三個月內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的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百分之一。該新規自2016年1月9日起施行。

  這讓市場部分投資者解讀為,2016年4月8日是最嚴減持禁令到期日,這意味著之後A股市場將面臨較大的解禁減持壓力。

  但多方市場人士認為,這是一個誤讀。“應該是任意每3個月內大股東減持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1%。”資深基金經理馮耀東認為,1月7日的減持新規具有可持續性,並非到了4月8日之後這禁令就成廢紙了。

  安信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徐彪、分析師江金鳳在報告中指出,減持新規中的“三個月”是個動態概念,不是特指1月9日後的三個月內這一段時間,所以不會造成4月集中到期的風險。

  此外,滬深交易所也曾發佈通知明確,上市公司大股東通過協議轉讓方式減持股份的,單個受讓方的受讓比例不得低於5%。這對受讓方來説意味著舉牌,舉牌後半年內不能出售,也就是反過來限制了大股東減持。

  作為第三種減持途徑的大宗交易則暫未受到減持新規的直接約束。“目前許多減持都通過大宗進行,今年3月公告455份減持227億,其中183份通過大宗交易減持,佔比達40%。”安信證券策略團隊表示。

  在馮耀東看來,1月9日的減持規定並不是局限于《18號文》中的未減持的大股東及董監高解禁股份,而是可能適用於整個市場上的大股東及董監高的減持行為。

  但安信證券策略團隊認為,未來減持壓力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今年定增到期的解禁供給;二是去年下半年定增到期但因為18號文未減持的延遲解禁供給;三是去年下半年大股東為穩定市場增持的股票六個月到期後的減持供給。

  短期減持壓力或有限

  根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7日,今年以來A股市場總發生1054次上市公司股東減持,涉及上市公司423家,減持金額總計191.57億元。其中有記錄為減持解禁股份的為208次,涉及上市公司96家,減持金額總計101.87萬元,還有部分減持未表明減持股份是否為解禁股。

  從單月的減持情況來看,1月1日至4月7日,各個月份的減持部分股票市值分別為117.90億元、142.14億元、201.99億、6.33億元,前三個月基本呈現出逐月環比遞增的態勢。

  多位私募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目前上市公司股東減持對A股市場壓力並不大,這與市場的漲跌行情也有關係,在市場呈上漲態勢時減持金額也會增加,市場處於弱市時股東的減持意願也較低。以2015年5月、6月市場情緒最高的時候為例,實際減持分別為1493億、1285億。

  “目前看股東的減持意願不那麼強。”安信證券策略團隊測算3月份的理論最大減持規模為1807億元。這意味3月份的實際減持金額僅為理論解禁規模的12%左右。

  安信證券策略團隊認為,除市場行情這一因素致使目前股東減持意願不強外,新規對減持的限制影響也比較明顯。

  按照安信證券策略團隊測算的今年每個月份的理論最大減持規模來看,12月份減持供給壓力最大,為4269億元;6月份以3761億元次之;5月份、7月份、8月份、9月份、11月份的理論最大減持規模則在1000億元至2000億元區間;而10月份的減持壓力最小,理論最大減持規模為796億元。

  “2016年全年最大的理論減持規模供給為2.37萬億。”這是安信證券策略團隊綜合2016年月度理論定增解禁市值、2015年下半年對應救市增持六個月到期的市值以及2015年下半年到期未減持的市值等方面測算的理論減持規模,其中7000億全為機構參與的定增,1280億全為大股東參與的定增,其他則為大股東、機構及自然人一起參與的定增。

  至於上市公司遭遇股東減持是否一定是利空?深圳市世紀恒豐資産管理有限公司的投資總監宋曦認為,如果是市場大規模系統性遭遇減持,則肯定是不利於二級市場的,但就單個上市公司而言,則需要看具體情況,若大股東並未事先預告而是突然要減持,且股價處於較高的位置,則需要注意該股票的投資風險,也有些則可能為了市值管理或者後續資本運作進行減持,則也無大礙。

  “減持本身對市場是有壓力的,但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馮耀東也認為,需要具體看大股東減持上市公司股票的時點、比例、意圖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