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證券要聞 > 正文

字號:  

余豐慧:需警惕股權質押風險的是銀行而不是散戶

  • 發佈時間:2016-01-18 07:0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余豐慧  責任編輯:閻明煒

  隨著A股展開新一輪大幅調整,滬指較2015年12月最高收盤價跌超20%,市場對局部已經暴露的股權質押風險愈加警惕。按照中金公司的説法,股權質押是現在A股面臨的三大主要風險之一,另外兩個分別為融資風險和大股東減持。筆者並不贊成這樣的説法。

  市場被嚇壞了、缺乏信心才是股指大跌的主要原因。一會兒説大股東減持對市場影響大,一會兒又説註冊制是大利空,現在又把板子打在股權質押的身上。股市一跌,什麼都是利空,利好也是利空;正如股市暴漲時,什麼都是利好,利空也是利好一樣。

  這些所謂的利空其實很難真正成為利空,或者説它的負面影響被嚴重放大了。即使平倉也都是正常的市場行為和市場反應,何必肆意放大呢?這也説明現在根本就沒有找準股市大跌的真正原因,完全是病急亂投醫。

  把正常的市場行為、市場現象和市場交易都當作是對市場的衝擊,這是對市場機制的誤解,也是對股權質押、大股東減持、註冊制、熔斷機制缺乏常識性的認識。

  如果一個股票市場連這些正常的市場交易行為都無法承受,足以看出其脆弱性和不成熟。這就應該從市場自身反思,而不是把板子打在其他方面。

  類似于大股東減持、股權質押等都是有期限的,這是契約約定的。一個完善週密的市場,分析機構早就有準確的市場研判,對減持、質押到期的時間、順序、時段、額度提前就有市場提示提醒。而投資者也會有市場預期,明白正常的買賣行為或者供需變化不會對市場造成大衝擊。

  大股東減持、股權質押到期平倉、註冊制等都是再正常不過的市場行為,千萬不要用利好利空來丈量。並不是到期了或者大盤跌到平倉線了就會造成恐慌失色、如臨大敵。而且,若媒體肆意放大,市場遭受的衝擊當然會很大。

  就股權質押本身來看,它是市場中的一個産品,必然會有被平倉的風險。既然設有平倉線,為何懼怕平倉呢?股權質押、融資融券、場外配資等無杠桿或帶有杠桿的融資投資本應該順應市場、服從市場、尊重市場、敬畏市場、恪守契約精神。不恰當的行政手段過度干預不僅僅會扭曲市場、損害投資者利益,也會破壞市場中最重要的契約精神。契約精神、重合同守信用的誠信意識培養建立起來耗費時間很長、非常困難,若破壞了,危害性將很大。

  股權質押本身對市場的影響是極其有限的。據媒體統計,截至2016年1月13日收盤,兩市189隻個股的股權質押已跌破理論平倉線,涉及質押市值1304.65億元。另有218隻個股的股權質押已跌破理論警戒線,涉及質押市值1625.36億元。但這兩個數據絕不能簡單相加,而是一個方向的此消彼長。

  證監會在1月15日表示,截至1月14日,場內股票質押業務低於平倉線的融資餘額為41億元,佔整體規模的0.6%,多數借款人通過追加擔保物等措施消除了平倉風險,目前整體履約保證比例為280%。尚未出現大股東因股票質押回購業務而平倉的情況。從銀行來看,也是盡可能不採取過激的平倉做法,防止兩敗俱傷。股權質押的違約處置一般通過協議轉讓、大宗交易或司法過戶等方式進行,這就對市場影響非常有限。

  必須強調的是股權質押無論採取哪種形式保全信貸資金安全,完全是銀行自己的事,應由銀行自主決定和決策,非市場手段不應直接介入。對於融資客和銀行兩個主體來説,非市場手段很難一碗水端平,即很難維護公平——要麼會傷害融資客的利益,要麼會傷害銀行利益——由此看來,還是依靠市場機制來進行決斷更靠得住。

  這也提醒銀行,股權質押貸款必須慎重,一旦遇到下跌行情,信貸資金的風險會非常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