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證券 > 證券要聞 > 正文

字號:  

國務院會議高頻關鍵詞: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抓落實

  • 發佈時間:2015-08-04 03:35:26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許岩  責任編輯:楊菲

  截至8月1日,今年國務院共召開25次常務會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全面部署各方面的工作。“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抓落實”等成為了國務院常務會議的高頻關鍵詞。

  據證券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在25次常務會議的主要議題中,排在前五位的高頻主題分別是:穩增長(8次)、創業創新(7次)、促民生(5次)、促改革(4次)。會議既有聚焦又注重全面,體現了新常態下努力尋找穩增長與調結構平衡點的新調控思路。

  李克強總理曾用圍棋闡釋經濟新常態,稱穩增長和調結構就如同圍棋中的兩隻“眼”,做活了就可以謀大勢。上半場我國漸漸掌握穩增長“先手”,下半程穩增長有望繼續發力,重要領域的“做活”,也為調結構留下更多騰挪空間。

  關鍵詞一:穩增長

  在經濟新常態下新舊動力轉換的銜接期,今年國務院常務會議的首要任務,仍是穩增長。但就如何穩增長,又有明顯的新思路:加強基礎設施投資、寬貨幣、促進外貿出口、減免稅費。當前既要把速度穩住,又要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兼顧這雙重目標在穩增長中促進升級,在結構升級中推動發展。

  在上述25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中,“穩增長”是名副其實的高頻關鍵詞。內容涵蓋促進投資、促進外貿出口、減免稅費等政策措施。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新舊發展動能轉換接續的關鍵期,既有許多有利條件,也面臨相當錯綜複雜的局面,“兩難”問題多,下行壓力大,穩增長任務十分艱巨。應對這一局面,就要用新視角認識發展大勢,用新思路實現穩增長,為結構調整、深化改革和長遠發展“守住底線”。

  固定資産投資一直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去年以來固定資産投資增速一直低迷。其中,新開工大項目不足的問題尤為明顯。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自然成為官方穩增長政策的“第一落點”。但與以往不同,投資方向主要聚集在環保、水利、交通、通信四大領域。

  據證券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共部署涉及促進投資政策5次。三季度,國務院已經召開4次常務會議,而其中就有2次涉及促進投資相關內容。

  7月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國務院重大政策措施落實重點督查情況彙報,對落實不力的堅決處置整改。地方政府不作為被認為是今年以來投資增長放緩的重要原因之一,此次部署對經濟增長趨穩意義重大。

  7月28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未來給排水、燃氣、電力和其他管線都可以集中于一個新的地下綜合管廊系統中。進一步宣佈基建計劃。

  而促外貿是穩增長的另一抓手,據證券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涉及促進外貿出口的有4次。主要是涉及大力提高口岸通關效率,推動全國一體化通關,加快複製推廣自貿試驗區的貿易便利化措施,在沿海各口岸開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試點,加快出口退稅進度。同時促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便利化,幫助企業規避匯率風險等。

  從今年4月開始,李克強總理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其中3次都在部署同一件事,那就是盤活財政存量資金。目前中國的經濟下行壓力大,所以穩增長成為第一位任務。在這種情況下財政必須用到位,用到急需的地方。

  此外,減免稅費也是穩增長政策的重要一環,主要圍繞兩方面展開:一是小微企業減負;二是刺激居民消費。國務院常務會議多次專門部署並出臺對小微企業的減稅措施。2月2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加大對小微企業和創業創新的減稅降費力度,擴大享受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小微企業範圍;4月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則特別提到,要落實好對小微企業減免收費基金的政策。

  展望:

  隨著二季度一系列穩增長舉措逐步見效,當前我國經濟已經出現了趨穩跡象,多方判斷,下半年經濟有望企穩回升。當然,穩增長政策不會就此止步。李克強總理日前在經合組織發表演講時就明確表態,“中國有許多應對經濟放緩的工具,將在適當的時候採取適宜的行動。”

  未來哪些穩增長政策可期?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李樸民日前透露,在原來7個重大項目工程包的基礎上,發改委近期將謀劃推出“城市軌道交通”、“現代物流”、“新型産業”、“增強製造業核心競爭力”4個新的重大項目工程包。值得一提的是,7大工程包迄今已累計完成投資逾3萬億。

  此外,寬貨幣仍然可期。民生證券宏觀研究員李奇霖認為,貨幣寬鬆可能是“以量為綱”,一是推出對衝外匯佔款下降的長期流動性工具LLF或者降準;二是繼續加強定向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包括定向再貸款、PSL等,將貨幣政策賦予到穩增長的決策之中。

  關鍵詞二:調結構

  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穩增長任務繁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穩增長的壓力下,“調結構”並未受到偏廢。調結構成為國務院常務會議的工作重心,中國經濟新常態致力於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在這一背景下,“向結構調整要動力、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各項政策陸續出臺。“網際網路+”就是這一結構調整下的最新實踐。

  “調結構”也是25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的高頻詞。涉及內容主要包含6個方面,從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的措施、《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劃到促進旅遊投資和消費相關政策。

  而25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中,科技創新成為今年以來最受關注的議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被部署的頻率更是高達7次。上半年國務院新出臺的政策中,圍繞“雙創”的部署所佔比例最高。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支援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政策措施;3月《關於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出臺;6月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發佈。

  不斷完善升級的政策措施,釋放清晰而明確的信號:創業創新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正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正在獲得空前的大力支援。

  而在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之下,“網際網路+”成為最重要的抓手。自從“網際網路+”這個新生詞出現在今年全國兩會之後,在6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則通過了《“網際網路+”行動指導意見》,明確了推進“網際網路+”與協同製造、現代農業等11個重點領域融合發展。

  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言,“網際網路+”在創業、就業、創新、升級等方面,發揮了重大的作用。這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大契機。這些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將會培育中國經濟新動能,打造中國未來增長新引擎。

  産業政策是今年調結構政策組合拳中的亮點。4月初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確定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的措施,培育經濟新動力”後,相關文件已快速到位:6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的指導意見》。而在此之前,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杭州跨境電商綜改區試點。

  3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實施“中國製造2025”實現製造業升級;5月19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製造2025》規劃。從部署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和運用助力“中國製造”升級到加快推進實施“中國製造2025”,一系列措施將力推中國製造由大變強。

  展望:

  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才是扭轉經濟下行趨勢的正路。而經濟發展的所謂“好”和“進”,主要表現在經濟結構加快調整優化,新的增長點加快孕育,新的增長動力加快形成。

  調結構的方向在哪?國家發改委綜合司副司長高杲表示,釋放有效需求,進一步充實重大投資工程包和消費工程,繼續在一些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以及現實需求大、投資消費有機結合的領域加大投入,發揮好內需對經濟增長的關鍵支撐作用;更好地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優化金融資源的配置,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定向支援;依靠創新來驅動發展,加強國際産能與裝備製造合作,推動京津冀等三大戰略的實施,著力培育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説,目前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正處於交融發展、形成共振的戰略機遇期;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等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有利於國內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産業升級,“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實施,將更好地推動沿線國家的資源和市場與國內資源和市場充分整合。

  關鍵詞三:促改革

  一如往常,2015年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核心任務,仍是改革。從簡政放權到減稅降費,“促改革”是當之無愧的常務會議高頻詞。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李克強總理多次強調,我們的“工具箱”裏還有不少政策工具。不過,最大的工具是“改革”。通過改革來尋找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在今年以來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促改革”多次提及。按慣例,每年一季度經濟數據發佈後,國務院常務會議都會研究分析一季度經濟形勢,並就下一步工作做出安排。與以往不同,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這個時段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在安排接下來的工作重點時都是“部署落實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主要涉及簡政放權、醫院改革、教育改革、生態文明建設等。

  3月18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部門分工,把簡政放權、財稅金融、投融資等改革推向縱深,更好激發市場活力和潛力。推出減少審批、降低門檻、減稅降費等新舉措,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清障搭臺。

  4月2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再出促進就業鼓勵創業新政,通過採取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更大力度清理規範與行政審批相關的仲介服務等舉措,進一步支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無疑,今年國務院圍繞“簡政放權”工作加大了部署力度:繼續取消“含金量”高的行政審批事項,徹底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類別,並大力簡化投資審批,實現“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可以看到,國務院常務會議對如何“放權”激發市場活力,釋放改革紅利已進行多番部署。

  改革棋至中盤,多項改革已由頂層設計走向實操層面,並獲得突破性進展。投融資、價格改革不斷深化,李克強2月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完善公共決策吸納民意機制,部署改革政府投資管理方式和轉變職能,便利投資創業、規範市場秩序;7月31日《交通運輸部關於深化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投融資改革的指導意見》落地,著力解決投資領域的“玻璃門”、“彈簧門”,營造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投資環境。

  此外,財稅、金融改革穩步推進,營改增試點積極推動,存款保險制度正式建立,對外開放繼續擴大。被視為“硬骨頭”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也被重點提及。

  展望:

  下半年,改革任務依然艱巨。根據計劃,年內國有企業經營投資責任追究制度的指導意見,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辦法及配套政策,原油、天然氣、煤炭外其他品目資源稅費改革方案等都將陸續出臺。

  國企改革料將進一步提速。事實上,加快國企改革已十分緊迫。當前,國企經營發展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企營業總收入同比下降5.8%,利潤同比下降0.1%。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公開場合表態國企改革,表明資本市場穩定後,中國將不失時機地揭開全面深化國企改革向縱深發展的大幕。

  深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方面,財政政策有望在下半年繼續更加積極,相應的財稅改革進度也將加快。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説,要完善政府預算體系,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積極推進預算績效管理;力爭全面完成營改增改革,推進消費稅改革,抓緊完善資源稅制度,積極推進落實稅收法定原則。

  金融是實體經濟發展的血脈。針對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金融體制改革仍需發力。從推進重點來看,利率市場化改革、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深港通”試點、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等都備受關注。

  關鍵詞四:抓落實

  改革力度雖未減退,但落實“最後一公里”的任務也開始加劇。打通抓落實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一直是國務院常務會議的部署重點,全面深化改革仍然遭遇利益藩籬、地方承接能力有限等瓶頸,系統性改革更需要部門加強協作,狠抓落實凸顯重要。李克強更是稱,“要狠抓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項目落實,頂住下行壓力、增強發展動力,鞏固經濟趨穩向好勢頭。”

  穩增長的關鍵是穩投資,地方政府不作為被認為是今年以來投資增長放緩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政府的資金投向主要是鐵路公路、農田水利、保障房和棚戶區改造等民生工程。所以狠抓落實對經濟增長趨穩意義重大。

  可以説,今年是國務院部署各方面督查最繁忙的。4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痛斥一些部委和地方文件運轉流程繁冗、拖遝。5月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對部門和地方開展督查,狠抓各項政策措施落實。

  隨後,國務院又派出11個督查組,由國務院副秘書長和國務院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帶隊,對18個省區市和35個部門、單位開展重點督查。這是本屆政府第二次組織大督查行動。

  督查發現,一些政策和項目或者卡在“兩個一公里”,或者遭遇到“中梗阻”。例如,中央出臺鼓勵一些新産業、新模式、新業態的文件,但相關部門尚未出臺相應的細則,導致所謂的鼓勵、扶持無法兌現;一些地方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因涉及規劃修編等因素,仍需要上級部門審批,耗時耗力。

  堅持不懈抓督查,是為讓政策方針都落在實處,督促各方主動作為。李克強7月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國務院重大政策措施落實重點督查情況彙報,對落實不力的堅決處置整改。

  發現問題就要堅決整改,與此同時,用“兩條腿走路”的辦法,建立收回、約談、督查等長效機制,這是對地方政策落實推動的方法論。7月2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創新事中事後監管,大力推廣隨機抽查機制,克服“任性”檢查,實行“陽光”、文明執法。

  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説到“對為官不為、懶政怠政的,要公開曝光、堅決追究責任”,這種語境和維度,恰好和“猛擊一掌”的督查工作耦合在一起。

  展望:

  政策的生命力在於執行。剛性落實穩增長政策,需要深刻認識目前面臨的複雜經濟形勢。上半年,經濟運作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但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在當下,狠抓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項目落實,對頂住下行壓力、增強發展動力,鞏固經濟趨穩向好勢頭意義重大。

  穩增長政策措施密集出臺,要增強配套政策的操作性,提高中央部門之間、中央部門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有效銜接和協調配合,使政策從“最先一公里”到“最後一公里”都能順利暢通、紮實落地。督查制度常態化獲得高層的一致認同,不僅階段性的督查會按週期舉行,國務院還有可能針對不同的主體開展不定期督查。

  “和過去不一樣,現在是系統性的改革,任何一個變動都會帶動一系列的改革,這就需要大家都有改革的共識。”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説,政策鏈不是某一個部門能帶動的。無論是中國製造2025,還是加快産能合作,推行網際網路金融,核心還是抓落實。

  張燕生認為,走過“不破不立”的改革初期,現在的改革應該向構建一個整體的現代化治理體制進行。他認為,接下來的改革尤其是法制層面的改革應該完善和提速。在法無禁止不可為的前提下,將一些社會治理的難點問題交給專業機構處理,政府更多地退出市場。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