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融資成本新十條正式發文 指定部委專項落實
- 發佈時間:2014-08-15 08:07:12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文舉
今年以來企業融資成本升高的問題一再引起最高決策層關注。
5月3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確定了進一步減少和規範涉企收費、減輕企業負擔,部署落實和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援。7月2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提出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過高的十條政策。中金公司曾在研報中稱此為金融新“國十條”。
8月14日,國務院辦公廳公開《關於多措並舉著力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進一步細化和督促落實前述會議提出的金融新國十條,並對每一條意見指定了相應的負責單位。
就在前一日,央行發佈的7月貨幣信貸數據似乎也佐證了企業融資難的癥結:7月份新增貸款大幅降至3852億元,是自2010年1月以來增速最低的一個月。更大的意外是社會融資規模,7月份社會融資規模相比6月的1.97萬億大幅縮水至2731億元,是自2008年11月以來的最低數據。
“從中長期看,解決企業融資成本高的問題要依靠推進改革和結構調整的治本之策,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形成財務硬約束和發展股本融資來降低杠桿率,消除結構性扭曲。”國務院辦公廳在意見中表示。
儘管《意見》提及內容較多,但中金公司認為,有些措施內容涉及的部委很多,溝通和協調成本較高,如何有效執行和落實仍需要觀察。例如縮短企業融資鏈條和大力發展直接融資,由於監管機構眾多,市場分割,實際方案可能要打一定折扣,而且很多措施可能涉及到比較長遠的制度化規劃,短期未必能推出。
銀行考核應降低總量權重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意見》對7月會議上提出的“完善商業銀行考核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細化,引導商業銀行糾正單純追逐利潤、攀比擴大資産規模的經營理念。尤其是在優化內部考核機制上,提出“適當降低存款、資産規模等總量指標的權重”。
國務院亦在意見中指定銀監會和財政部負責發揮評價考核作用,完善對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評價體系,合理設定利潤等目標。設立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偏離度指標,研究將其納入銀行業金融機構績效評價體系扣分項,約束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衝時點”行為。
在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看來,“信貸規模控制和75%的貸存比風險監管指標”亦是造成當前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具體原因之一。一些商業銀行可以滿足貸存比指標,但已經用完信貸規模;另一些商業銀行尚未用足信貸規模,但卻無法滿足貸存比指標。
其認為,銀行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必然使出各種規避辦法,如利用各種通道“表內轉表外”,從事影子銀行活動。而與之對應的是,在供、需雙方交易鏈條延長、“金融密度”加大,交易成本上升必然最終推高企業的融資成本。
因此,除了在利潤指標上改進外,《意見》也對 “抑制金融機構籌資成本不合理上升”作出了細化,要求“進一步完善金融機構公司治理,通過提高內部資金轉移定價能力、優化資金配置等措施,遏制變相高息攬儲等非理性競爭行為,規範市場定價競爭秩序。”該條款由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工信部等多個部門共同負責。
國務院參事夏斌14日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經濟轉型的關鍵是要堅持“市場出清”的原則,其核心並不在銀行。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加快發展了中小金融機構,這些機構的資金可能仍然會流向房地産、地方政府等利率高的地方,而不是支援小微企業。
貨幣政策仍側重定向放鬆
對於14日發佈的《意見》,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董事總經理陳健恒指出,對於市場比較關心的貨幣政策走向,該文更多的是強調通過定向放鬆的方式為棚戶區改造、鐵路、服務業、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和“三農”、小微企業等薄弱環節提供有力支援,並無提及全面降息降準或者加大貨幣政策放鬆力度等提法。
儘管7月份貨幣信貸數據嚴重低於預期,但中金公司預計央行仍需要進一步觀察未來1-2個月的數據來評判是否需要更大力度刺激,短期內不會因為一個月數據的異常波動而出臺較大力度放鬆措施。
而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亦指出,貨幣政策操作的重點是主要通過兩個渠道提高貨幣傳輸渠道的效率。一是確保信貸對實體經濟提供直接支援,即採用定向支援,窗口指導和加強對非銀行融資活動的風險控制;二是降低企業借款人的資金成本,穩定同業市場的流動性以及指導市場利率(例如回購和SHIBOR)維持在較低水準上。
因此,朱海斌認為央行將更多地採用“定向”和“微調”政策工具,例如定向降準,再貸款,再貼現以及新近推出的抵押補充貸款,以期將信貸引入支援行業,而不是産能過剩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