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證券 > 證券評論 > 正文

字號:  

張敬偉:監管層和投資者其實都不希望觸發熔斷機制

  • 發佈時間:2015-12-07 07:0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楊菲

  上週五三家交易所正式發佈熔斷機制相關規定,這是今年A股大幅動蕩所倒逼的結果,也是吸納成熟市場監管經驗的明智選擇。

  與徵求意見稿相比,指數熔斷相關規定採納了公開徵求意見期間各方反映最多的、關於熔斷時間過長的意見,對徵求意見方案作了相應調整,即將觸發5%暫停交易30分鐘縮短至15分鐘,相應地將14:30及之後觸發5%暫停交易至收市,改為自14:45及之後觸發5%暫停交易至收市;其他制度要點不變。

  距明年1月1日股市正式引入熔斷機制還有近20個交易日的時間,熔斷機制的執行文本還可能會有變化。即如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所言,實施指數熔斷機制是進一步完善我國證券期貨市場交易機制,維護市場秩序,保護投資者權益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將在今後的制度完善過程中,結合熔斷機制實際運作情況繼續深入研究論證。

  熔斷機制是股市成熟的標誌之一。和美國股市不同,A股市場的熔斷機制具有雙保險作用,即以滬深300指數為基準,設置漲跌5%和7%兩個閾值,以期達到避免股市形成恐慌性波動的目的,確保股市形成技術性保險的“冷靜期”,保障股市基本穩定,維護投資者利益。這和電路中的保險絲熔斷保護是一樣的道理——問題的關鍵在於熔斷機制參數細節的設定,以確保熔斷機制真正發揮作用。

  熔斷機制,固然是為了防範風險,但根本目標並非是頻繁阻斷股市,而是讓股市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確保交易機制的連貫性和交易的高效,以及資金流的順暢。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維護投資者利益。

  公眾意見集中于“熔斷”發生後的暫停交易時間的長短,這算是觸及到了熔斷機制的核心問題。“熔斷”後,股市暫停只是提醒投資者,讓市場冷靜下來,然後迅速恢復市場流動。股市停止一分鐘,影響的資金流動就是數以億計,因而熔斷機制在股市的保險作用只是暫停而非中斷。

  要説保險,A股市場不僅有熔斷機制設定的雙保險,而且還有個股漲跌停制度的保險。因此A股市場算是設計了三重保險。股市有風險,但符合市場規則的風險是允許的,因為涉入股市的投資者,應該洞悉風險無時不在的道理。

  熔斷機制既是股市監管的制度設計,也是交易機制的技術性手段,因此,熔斷機制只是一種常態的保全。就制度設計本身而言,熔斷機制還是不要觸發為好。因為一旦觸發,就意味著股市發生了異常態的波動,引發連鎖反應。即便暫停,無論是15分鐘還是30分鐘,抑或午盤和收市前的暫停交易,都會對整個大盤的資金流産生影響。

  若是觸發了熔斷機制,不僅滬深兩個交易所要進行深度的技術分析,政策面也要綜合考量熔斷機制帶來的深遠影響。

  股市熔斷機制,明年1月1日起將正式實施。對A股市場而言,這似乎是個悖論:一方面股市熔斷機制亟須經過市場的考驗,以便在實踐中完善,在市場中磨合,讓其真正發揮作用。另一方面,無論監管層還是投資者都不希望股市再發生今年6月~9月那樣的波動,健康、穩定的發展,也即,A股市場最好不要觸發熔斷機制。

  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正處於進行時,改革是系統性的,既包括制度的完善,也包括監管面的跟進,同時還要求交易機制的技術性更新和保全舉措的兜底,更需要整個市場維持理性投資的常態。就此而言,A股市場的所有改革,若要理解成缺什麼補什麼,難免庸俗化了。

  真正的改革,是從政策面到券商,從上市主體到各路資金都恪守股市規則,按照規則出牌。如此,中國股市才不至於過度追逐政策和消息,形成非理性的跟風效應。由此看來,股市熔斷機制,就當是股市改革的尋常舉措吧。

  (作者為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