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證券 > 證券評論 > 正文

字號:  

評論:李嘉誠拋售物業透露多重信號

  • 發佈時間:2015-08-05 04:31:08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楊紅旭  責任編輯:楊菲

  上海易居房地産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

  近日有消息稱李嘉誠擬轉手內地一大型綜合體——世紀匯。這個位於浦東陸家嘴的商辦類項目,總建面36萬平方米,地段一流,位於東方路世紀大道路口,四條地鐵站上蓋,擬以7萬元單價,約200億元總價轉手。

  近幾年,李嘉誠頻頻出售內地物業。據不完全統計,如果世紀匯出售,包括超市、港口、能源等其他資産,近三年李嘉誠套現內地資産金額達到上千億元,而旗下公司期間沒有新增投資。作為亞洲首富和傳統地産大佬,李嘉誠每次出售國內大型物業,總會引發熱議。比如,2013年71.6億元出售上海陸家嘴東方匯經中心,2013年26億元出售廣州西城都薈廣場,2014年72億元出售北京盈科中心等。李嘉誠為什麼頻頻賣掉內地物業?是否真的看空內地樓市?其實,李嘉誠代表了一批港資房地産商,過去20多年,他們在內地樓市的命運與際遇,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

  其一,地價太高。近幾年,李嘉誠基本上沒在內地拿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地價太高。大型港資房企過去多年一直佈局一線城市和少數核心二線城市。但近幾年這幾個城市的房價與地價持續快速上漲,而且地價漲幅高於房價。尤其是2011年之後,三、四線城市持續低迷,大開發商被迫調整佈局戰略,重歸一線城市,宅地競爭異常激烈,“麵粉貴過麵包”成為常態。風險防控意識強的港資房企,根本沒辦法在公開市場上獲得地塊。

  其二,囤地不易。大家如果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大型港資開發商在內地的很多項目尤其是大型項目,常常需要開發很多年,其開發週期遠長于行業平均水準。就拿世紀匯説事,2004年以1.2萬元樓面價獲得,10年過去了,仍未竣工,一個商場和兩幢辦公樓,項目規模並不算特別大。如此優質地段,如今地價都超5萬元了。過去多年,李嘉誠們的部分項目,常被媒體質疑囤地。但是,近幾年內地土地調控與管理趨嚴,項目久拖不建,或建而不成的現象屢屢出現。

  其三,優勢不再。上世紀90年代,內地城市建設與房地産開發缺資金、缺經驗、缺技術,當時港資開發商都是招商引資的重點客戶。因此,港企常常能以非常優惠的地價與其他條件,獲得優質項目。而1998年房改之後,內地房地産市場快速發展,培育和催生了一批內地大型房企,尤其近幾年,萬科、綠地、恒大、中海、保利等迅猛發展,如今地産巨頭俱樂部中,已基本見不到傳統港商的身影。除了在商辦類持有物業方面仍有少許優勢外,傳統港企原來擁有的比較優勢已經消失。

  綜上,隨著我國房地産市場的迅速發展,內地一批優質房企的壯大,土地出讓與管理的嚴格化、規範化,一線城市地價快速上漲,房地産黃金十年逝去、行業利潤率不斷下滑,包括李嘉誠在內的諸多傳統港資開發商,已經沒辦法在內地繼續購地、開發,項目越來越少,經營規模必然持續萎縮,機構與團隊配置也必然壓縮。即便是優質物業,持有經營的價值,相比以前也顯著下降。

  這只是房地産領域的內因,而李嘉誠的賣房、撤資,可能還涉及房地産之外的因素。比如,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由高增長進入中增長,內地投資機會與價值,相比之前10-20年減少了。李嘉誠一直是多元化、跨國化發展,房地産只是産業之一,收縮內地房地産業務,做大其他業務,加大在英國等國際投資,也屬正常。

  近幾年李嘉誠多次出售內地物業,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李嘉誠在內地房地産市場投資20多年,由風起雲湧到風輕雲淡,由笑傲江湖到退隱江湖,其實也是一面鏡子,映射出中國房地産業由孩童一步步長成少年,現在已步入青年甚至是中年。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