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證券 > 證券評論 > 正文

字號:  

評論:在股市博弈中如何擺脫“旅鼠效應”

  • 發佈時間:2015-07-31 10:24:01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楊菲

  蓋茨基金會主樓入口處鐫刻著基金會一句宗旨:“你若想行得快,獨自走;你若想行得遠,隨群走。”引用的是一句非洲人格言,挺令人鼓舞的。不過,在股市博弈中,你常常不得不“逆勢操作”——“你若想行得快,隨群走;你若想行得遠,獨自走。”

  上週末驟然發作的暴跌,令絕大多數投資者臉色發綠。上週四收市後,大家都還在慶倖,行情回穩已成定局,救市舉措似該鳴金收兵了。哪知星期五的市面卻教人(包括諸多專業高手)大跌眼鏡。其中的肇因,論説紛紜,雲裏霧裏。讓我們轉個角度來看。

  比爾·蓋茨先生素來令我敬仰,兩年前我去西雅圖專門到蓋茨夫婦基金會去朝拜過一番。蓋茨基金會好大一片樓群,主樓入口處鐫刻著基金會一句宗旨:“你若想行得快,獨自走;你若想行得遠,隨群走。”引用的是一句非洲人格言,挺令人鼓舞的。不過,在股市博弈中,你常常不得不“逆勢操作”——“你若想行得快,隨群走;你若想行得遠,獨自走。”難道不是嗎?

  眼下流行著一句説辭,股市中有“羊群效應”。Herding,在許多動物——人類依然是動物的一種——狗、貓、角馬、猩猩都有。羊當然是合群的,然而“羊群效應”,未必足以描述股市中人群行為的暴烈強度。羊擠在一塊兒,行動還很溫和平緩,哪能刻畫得出股民的狂躁?準確的表述,應該是“旅鼠效應”。旅鼠常居於高寒極地,是一種小型鼠類,中原地區很少看得到。旅鼠的行為很有特色,在危急關頭,會成千上萬地麇集在一起,衝向威脅的對象,甚至衝向河海,墜入水中,把自己給湮滅。旅鼠的本能衝動,在感知到威脅的瞬間表露最為強烈,從而演變成浩大的旅鼠效應。

  當“投機市+政策市”把人給“極化”時,股民的行為和旅鼠的又有多大差別?旅鼠或有其基因的原委,可人是最高級的理性動物,“萬物之靈長”,為什麼會産生“旅鼠效應”?行為和認知科學、演化心理學等正在探索,謀求解析。而關鍵問題,對你我來説,是“我”如何能解脫旅鼠效應?

  下面來分享幾條原則。其所以僅是原則,因為踐蹈而能見效果從來是極不容易的。

  首要的一條,要認明自己。要制服旅鼠般的本能衝動,必須時時警戒,否則難以為功。所有的經書,聖經、可蘭經、佛經,乃至道德經、論語,以及其他經典在孜孜教誨的,不就是“know thyself”嗎? 在股市博弈中,要明白對手不(只)是熊市或牛市,央行、監管機構、利率匯率,而是我自己。自己固有的本能衝動和偏誤,及其帶來的“自毀”行為,才是我最頑固的敵人。過於相信自己的智力、計算能力、判斷力和執行力,會很有害。

  原則二,投資必須充分地組合,盡可能分解風險。在不確定的情況下——股市博弈從來就是不確定的——隨群一窩蜂的做法,就註定遲早會自我挫敗。

  原則三,認清任何事都有其代價。儘管自己的眼睛常常瞄在收益上,視而不見的代價卻如影隨形,忽視代際的結果,償付往往變本加厲。要有付出風險決策成本的準備,不管真實付出時有多痛苦。同時,要控制費用,稅費、規費、手續費、管理費種種,盡可能低。風險決定是在不確定條件下做的,然而費用支出卻總是確定無疑的。

  原則四,須有耐心。讓時間發揮作用——財富是靠時間來“釀造”的。在股市的博弈裏,短程衝刺不能經常,亦難見長效。投資者的心理時間框架是長是短,是投資成功或失敗的主要的分際線。把時間視為投資的朋友而非快樂的敵人,使時間成為財富積累的最有力的杠桿。把時間拓展開來,退後一步,從長計議,旅鼠本能和旅鼠效應的利弊將不難辨認的。

  原則五,須“謙卑”。別以為自己的想法是自己頭腦的産物,其實所謂“我”的判斷往往由他人塑造成,更糟糕的,是出自群體的扭曲。“旅鼠本能”的要害在於群體的極向干擾,單只旅鼠的影響微乎其微。從另一個角度看,我縱然有獨立自主的想法,也未見得比其他人高明,至少不可能長期高明。從人的種種不同,風險胃口、財富基礎、背景時代、性向能力,目標追求…… 可比性原本就不高,正是把不可比的網羅到攀比的高壓之下,旅鼠效應才得以大行其道。

  原則六,勿躁動。上面的五條原則歸結在操作層面,是別老想著“狙擊”股市。好比要抓住一把急速滑落的利劍,你不是常有把握抓得到劍柄的。認真對待他人的想法和行為並不等於認同它們,而是要對它有清晰的估量。巴菲特常説,“趁別人冒進時收手,別人畏葸時進取,”對於你我,是極難做到的,尤其在A股市場,價值投資老實説還不具備巴翁所享有的基礎前提。記得有一次和巴翁的戰友蒙格先生交流,他眨著眼睛問我,“持有一支股票 (A股),你還能安睡多久?四十年?四年?四個月?四天?”蒙格的話促使我省悟,大概是四個月吧?別太短,可是也不能太長。

  上面所談,只針對散戶投資者。研究個人的風險感知、偏好和決策,浙江大學經濟學院葉航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是個先驅,他們正在利用電子設備和電腦演算法,深入觀察和解析人怎樣感知風險,個人的風險偏好如何與環境互動。這個前沿項目的研究成果,將對人們有效克制旅鼠效應提供很好的指引。也可以讀一下朱寧教授的《投資者的敵人》,他的分析很全面,機構投資、基金經理、政府監管,和歷史等各個層面的教訓,發人深省。朱寧在耶魯大學曾師從席勒 ,2012年的諾獎獲得者。席勒教授對市場和人的行為有深邃的洞察,他在MOOC上深入淺出講授的金融市場學,目前免費,且有中文版。

  (作者係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長堤)商學院教授,美國華裔教授學者協會(南加州)秘書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