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證券評論 > 正文

字號:  

人民日報:市場最終走向取決於信心

  • 發佈時間:2015-07-09 08:35:4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小菲

  6月以來,我國A股市場劇烈震蕩。從“跑步入市”到“一片慘綠”,短短不過二十余日,不少投資者的賬面財富已是大幅縮水。今天,滬深兩市仍雙雙低開,滬指收跌近6%,逼近3500點,兩市近千股跌停。

  連續大跌後,市場上也出現了一些真偽難辨的傳言,有説境外資本“做空中國”的,有説穩市已經失敗的,甚至出現了一定的恐慌情緒。

  越是在這樣的時間點上,越應該冷靜。中國經濟形勢到底怎樣?為何會連續大跌?穩市政策真的沒用了嗎?厘清了這些問題,才不會亂了方寸。

  中國經濟基本面如何?

  股市怎麼走?短期內很難有準確的判斷,因為影響它的因素太多。但就其長遠走勢而言,還是要取決於中國經濟的發展。

  以前段時間波瀾壯闊的上漲為例,一個普遍接受的投資邏輯就在於看好中國深化改革帶來的經濟轉型升級,以及隨之而來的企業利潤上升。另一個托起牛市的邏輯則是資金面是寬鬆的,隨著居民投資集轉机向資本市場,股市自然水漲船高。

  那麼,現在這兩個支撐因素變了嗎?從宏觀層面來看,我國一季度GDP增長7%,仍處於合理區間。素有經濟運作“晴雨錶”之稱的用電量在5月份同比增長5.3%,折射出經濟向好的趨勢。另外,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前5個月網路零售增長38.5%,5月當月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産量同比分別增長2.8倍和1.3倍。可見,當前宏觀經濟企穩向好的勢頭沒有變,改革開放紅利繼續釋放的趨勢也沒有改變。

  另外,從市場流動性來看,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銀行體系流動性保持充裕,社會融資結構有所改善,總體充裕的基本面也沒有變。

  對中國資本市場下一步的發展,李克強在7月2日舉行的中法工商峰會上也給出了回應,表示要“培育公開透明、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不斷鞏固中國經濟向好基礎。”

  股市為何會大幅下挫?

  既然支撐此前上漲的基本因素沒變,中國仍處於向好的長期發展通道。那麼,當前股市的大跌和恐懼從何而來,該如何解釋?

  1.過快上漲之後出現回調

  7月5日,《經濟日報》刊發署名“葉瓣”的評論文章稱,從以往經驗來看,股市大漲之後容易出現快速回調,這種現象並非第一次出現。這種觀點,也有歷史數據的支撐。比如,上周的5個交易日內,滬指共跌去12%,而歷史上滬指單周跌幅超過12%的多達11次。

  面對這些波動和震蕩,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更需要的應該是調整心理預期,而不是恐慌;是耐心的投資而不是驚魂未定的投機。否則,極易陷入“追漲殺跌”的誤區,産生不理智、不理性的投資行為。

  2.降杠桿的影響

  市場分析認為,本輪牛市與以往的不同點之一就是杠桿交易。在分析大跌原因時,新華網就稱,“回顧今年以來的市場走勢,不難看出,近期的快速下跌既有前期快速上漲的因素,也有降杠桿的影響。資本市場是一個生態系統,有其自身運作規律。可以説,恐慌性殺跌和非理性追漲,一樣都是危險的。”

  由於前期A股沉澱的杠桿較為普遍,因此,平倉機制和監管層近期對杠桿的規範對市場造成的影響也不容低估。

  3.信心受挫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人們的信心受挫以及出現的恐慌情緒。

  回頭來看,當上證指數從2000多點一路狂飆至5000多點時,民眾的預期已經被完全點燃,入市甚至成了一個不需要用大腦思考的決定。

  但隨著各大指數的持續下跌,尤其是在穩市政策頻出但仍“跌跌不休”的現實下,人們的耐心和信心似乎一下子消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則是恐慌性殺跌。就這樣,信心成了中國股市當前最稀缺的資源。

  穩市政策真的沒用嗎?

  除了近期的股市大跌,監管層一波接一波的利好舉措也令人印象深刻。但股市並沒有如某些人預期的出現大漲,甚至還出現了明顯的下跌。於是就有人發出“救市”無用論,覺得不用再對穩市政策抱希望了,沒用的。

  事實果真如此嗎?首先需要説明的是,穩市並不是為了帶來股市的暴漲,而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防止這個市場陷入惡性迴圈。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人民銀行運用降息降準、連續逆回購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促進市場流動性保持在合理水準;證監會及相關機構密集打出的“組合拳”;證券金融公司大幅增資擴股等等,這些無疑都對股市的穩定形成強有力的支撐。但正如有評論認為的,各種利好釋放通常需要一定的過程,效果往往也不會立竿見影。

  另外,不可否認的是,一波接一波的穩市舉措所釋放的,是各方維護資本市場穩定運作的決心,是為了提振市場信心。在這個意義上,股市的最終走向,仍取決於我們對國家的信心和對自己的信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