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不改“穩健”基調 專家稱提振股市信心
- 發佈時間:2015-03-01 09:18:08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2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自3月1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5.35%;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5%,同時結合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2倍調整為1.3倍。
這是2015年首次降息,也是繼2014年11月22日降息後半年內第二次降息。
意在鞏固社會融資成本下行的成果,減輕一季度經濟下行壓力
此次降息的主要政策意圖是什麼?從微觀層面看,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自2014年11月22日央行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並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以來,社會融資成本高的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緩解。受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以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降的影響,近幾個月以來,消費物價漲幅有所回落,工業品價格降幅擴大,對實際利率水準形成推升作用。“此次利率調整的重點就是要繼續發揮好基準利率的引導作用,進一步鞏固社會融資成本下行的成果。”
該負責人分析,由於央行公佈的基準利率仍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再次下調貸款基準利率可望直接對金融機構貸款實際利率産生一定下拉作用。同時,存款基準利率的進一步下調,也有利於降低金融機構籌資成本,帶動各類市場利率和企業融資成本繼續下行。
“去年11月的降息有望帶動去年底及今年上半年利率水準明顯下行。最新數據顯示,去年12月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77%,比年初下降0.42個百分點。此次降息則有望帶動今年全年利率水準明顯下行。”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説。
“這次表面看是對稱降息,實質上又是不對稱降息。降息的同時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擴大至1.3倍,如果商業銀行在實際經營中將存款利率上浮到頂,存款利率等於沒降,而貸款利率卻下調了。這種不對稱降息將收窄存貸款利差,相當於擠壓了銀行的盈利,讓利給實體經濟。”連平説。
再看宏觀層面。“今年經濟下行壓力最大的時段是一季度。”連平説,從投資看,一季度房地産投資增速繼續下行,二季度有望企穩,三季度之後可能小幅回升;再看出口,預計1—2月份出口增幅比去年12月明顯下降。“我們預測,2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7%,並未躍過50%的榮枯線;如果政策微調力度不加大,一季度GDP增速可能繼續下行。”
“此次降息也有利於減輕一季度的經濟下行壓力,為全年穩增長打好基礎。”連平説。
有利於改善樓市供需,提振股市信心
降息如一石擊水,將影響經濟運作的方方面面。
降息有利於減輕企業面對的通縮壓力。“目前,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已連續35個月負增長。在産品價格連續下降的背景下,下調貸款利率能直接降低貸款定價基準,降低企業資金成本。”連平説。
降息有利於改善樓市供需。連平説,降息能降低開發商的融資成本,促進房地産投資增長;另一方面,降息也能降低按揭購房者的貸款成本,促進房地産成交量增長。
降息也有利於資本市場。“首先,降息釋放了‘面對下行壓力,政策會進行積極微調’的信號,有利於改善預期、提振市場信心;其次,降息推動企業融資成本下降,有利於改善上市公司業績;此外,流動性寬鬆、資金成本下降,也有利於市場走好。”連平説。
短期內再降息的可能性較小,年記憶體準率仍有下調的可能
此次降息是否意味著我國進入了降息週期?連平認為,短期內再降息的可能性很小。“這是因為:兩次降息的效果有待觀察;二季度經濟形勢將好于一季度,降息的必要性下降;降息後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5.35%,已接近10多年來5.31%的最低水準,進一步下調的空間不大;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將在年內加息,降息會進一步縮小中美之間利差,可能加劇資本流出。這些因素決定了短期內不大可能再降息。”
“存款準備金率年內還有下調的可能,但也不會持續大幅下調。”連平説,一方面,我國國際收支從大規模雙順差轉為小幅順差,外匯佔款增速也相應大幅放緩,央行基礎貨幣投放渠道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有可能繼續降準。另一方面,當前市場流動性較為寬裕,央行不會“全面放水”;市場強烈呼籲取消存貸比考核,如果取消這一考核,將大大減輕銀行的存款壓力,降準的必要性也隨之下降。“從這兩個因素看,降準的空間不會很大。”
降息是否意味著貨幣政策轉向?“此次利率調整的重點仍是保持實際利率水準適應經濟增長、物價、就業等基本面變動趨勢,並不代表穩健的貨幣政策取向發生變化。”央行有關負責人説。
“利率、存準率的小幅調整並沒有改變政策方向,只有多次、快速地調整利率、存準率才意味著貨幣政策基調的轉變。”連平舉例説,2008年10月、11月,短短兩個月內央行多次降息、降準,貨幣政策的基調也由“從緊”轉向“適度寬鬆”。“現在只是加大了政策微調的力度,並不意味著政策轉向。”
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央行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注重鬆緊適度,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適時適度預調微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