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新三板 > 要聞 > 正文

字號:  

做市商大佬:做市商已套死,但三板比你想得好很多

  • 發佈時間:2016-04-25 10:41:30  來源:讀懂新三板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穎

  成交沒你想像的那麼差,未來做市公司日交易額達百億

  新三板哪有市場中很多人説的那麼糟。不妨先看看新三板成交量的數據。

  港股上市公司中州證券,過去一個月的換手率5.3%(從3月22日往前推一個月);新三板公司聯訊證券,同期換手率8%。從凈資産和凈利潤的角度,中州證券明顯強于聯訊證券,可是聯訊證券的交易明顯比中州證券活躍。

  再看看納斯達克中概股,除去三個異常交易股票,剩下105隻股票在一個月內的換手率算術平均值是4.54%;而新三板上,將三個體量比較大的公司除去,剩下的105家公司,一個月的換手率算術平均值是8.87%。所以,新三板做市的一些股票換手率並不低於納斯達克和港股。

  再拿聯訊證券舉例,實際上聯訊證券的成交量放到創業板也算很多了,而且新三板融資又非常方便,聯訊去年在新三板融了60個億。體量大很多的國泰君安在A股融資,也比聯訊多不了幾倍。

  所以,對於聯訊證券這種公司,新三板還是挺合適的。

  從2014年下半年到現在,做市交易發展了一年半,達到目前的交易量,成果不錯。當然,目前1000多家做市股票的日成交量依然不到10億,我認為,未來至少能達到80億到100億的水準。

  流動性的核心在投資者門檻,但短期很難降

  新三板的核心在於流動性,但流動性牽的核心是要有足夠的投資者,這是一個供求問題。

  如果現在把投資人門檻降低,投資人大量進入,新三板股票的價值可能會有更好的體現。但是,伴隨著一部分股票回歸到公允價值,另外一大部分有可能就會虛高。對整個市場來講,相當於拔苗助長。

  降低投資人門檻不行,那麼對做市商進行擴容呢?

  很多人認為新三板做市商太少也是新三板流動性不足的原因。其實,很多股票真的不缺做市商,做市商的十檔報價都填滿了,可投資者這邊一筆都沒有。

  其實,這些企業真正缺的是投資者。

  所以,這些企業要想提高流動性,一方面需要提升自身業務,另外一方面要跟投資者多溝通,向投資者推介你的價值。

  目前,整個A股3000家公司,全市場3000多名研究員,有足夠的研究員去對應。而新三板6000多家公司,真正的研究力量非常少,導致新三板資訊流通不夠。

  另外,由於目前行業人才不夠,培養一個新手到成熟的交易員或是研究員的週期比較長。即便現在擴容做市商,短期效果也未必有那麼好。

  當然,長期看做市商擴容肯定是一個趨勢,只是短期內可能很難推出。

  做市商已經套死了,現在很難強推一隻股票,只能做組合

  很多人覺得,新三板做市商賺錢,其實去年賺的是市場上漲賺的錢。這種收入是不可持續的,今年就沒有這種機會了。

  做市商並沒有低價拿貨,去年所謂的做市商低價拿來的票只是跟高位相比很低價。A股下跌後,這些票又回到原來的價格,也就算不上低價拿貨了。特別是2015年下半年開始做市的做市商,他們拿的貨好多根本不賺錢。

  這導致現在做市商很難強推一隻股票,只能做組合。為什麼?因為做市商的新增資金已經沒了!假設去年每家做市商投了3-5個億,現在這200多個億基本已經套死了。

  去年做市商把大把的錢都花出去,現在可能有浮盈,但是退出很難,兌現不了。這樣的話,就算有好的標的,那我也只能拿十萬股、二十萬股。

  而且,現在為做市公司報價其實是很痛苦的。做市商要去促進流動性,要去分散籌碼,首先你得在一個合適的價格把籌碼分散出去。

  可是,很多做市公司都想一步到位,一家做市公司想做20倍估值,他們就想直接按20倍報價。事實上,這樣的價格投資人並不願意買進。

  所以,我們一般給做市公司的建議是,你先在適當低的價格,讓做市商分散籌碼。比如,我們兩塊五拿票,五塊、六塊、七塊錢的時候不斷散出去,這樣投資者就會有交易的慾望,流動性也會提升。

  創新層已經成為重中之重,掛牌公司應高度重視,但是不要勉強

  你問我願意給什麼樣的公司做市?能夠進創新層的,我肯定會優先考慮。

  但如果一家公司需要花很大成本才能進創新層,那還是不要進了。

  在我看來,企業進創新層應該是一件順其自然的事情。如果你真的需要非常努力才能進創新層,就算最後進去了,機構投資者也不會認可。

  對於掛牌公司是否要選擇做市,我有4點可以告訴你們:

  從新三板市場的整體數據來看,做市轉讓確實比協議轉讓的流動性要好。

  目前,協議轉讓的5000多家企業每天的成交量佔整個新三板1/3左右,做市的1000多家企業,每天的成交量可能佔到整個新三板2/3。

  2、目前大概90%的優質企業在採取做市的交易方式,但這不一定證明做市交易已定好于協議交易。比如一家公司做市之後,兩個特有股東之間想轉讓股票就會存在一定障礙,而協議方式下就會比較方便。

  所以,一家公司選擇哪種交易方式應該根據自身需求來確定。如果純粹只是為了交易,那麼在協議方式下也很容易達成,舉個例子,成大生物就是協議交易。

  3、如果選擇做市,找幾家做市商比較合理?按照創新層的標準,六家做市商可能是比較好的。從流動性方面來講,基本也夠了。一般,新三板的做市公司整體市值可能也就3、5億,每天每家做市商能做到100萬交易量的話,每天500萬交易量,換手1%,已經很高了。

  當然,類似聯訊證券這種體量比較大的公司,十幾二十家做市商也不嫌多。

  4、雖然選擇國有做市商在IPO之前多了一道程式,但畢竟很多國有券商是做市行業的主力,沒必要因為多了一道程式而放棄做市能力強的券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