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公司為啥融不到資?投研不足董秘稀缺都是問題
- 發佈時間:2016-04-12 09:30:04 來源:全景網 責任編輯:金易子
新三板還是“辣”麼火,媒體的炒作還是“辣”麼熱。在火熱勁十足的同時,不知道是否有人關注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其實絕大多數新三板掛牌企業是沒有融到資的。既然拿不到錢那麼問題就來了,為啥還有這麼多企業排隊上新三板,這個火爆背後是否有問題?
從一個上了新三板的磚廠老闆的敘述仿佛可以一窺原因:“上新三板等於上市了啊,光宗耀祖的事!”而有這樣想法的企業主不是少數。為什麼這樣説,因為拍腦袋也要結合實際情況。想要在新三板上拿到錢,粗略看老闆們還有以下困難。
困難1:行業投研力量不足
金融行業裏有錢的就是土豪,有錢才能投資,看似是一句廢話,但卻是實實在在的真理。錢在誰手裏,在基金手裏、在投資人那裏。然而投資人非常傲嬌,想要他們松鬆口袋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理由還記得A股市場的國家隊,那才是土豪。
製造理由的人是研究機構,但是搞研究的卻“嫌棄”新三板肉少,不願意花人力物力去研究。當然研究機構也是有苦衷的——“做新三板成本這麼高,未來還怎麼做?”
總結:沒人研究自然就沒人願意買單,大主顧不來,連開張都難。
困難2:董秘等高管缺位
這裡説的董秘可不是董事長秘書,董秘可是堂堂正正的高管。作為董事會秘書,董秘的事並不輕鬆,要想怎麼樣提高市盈率、想怎麼搞好股價,他必須深諳資本運作規律,從這個角度説這是一個掌握企業命運的人。
其實,還要揭一個老闆們的痛處:董秘很難內部培養,因為這些技能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或者説都有機會掌握到的——資訊披露、規範公司運作、理投資者關係、溝通聯絡監管部門都是很專業的。
總結:董秘這麼稀缺在新三板公司裏更是難找,不少公司老闆就抱怨:“剛做沒幾個月的董秘,還沒搞定公司的事就被挖走了。”
困難 3:好公司供應不足
新三板是個投資市場,既然是市場那麼也遵從一定的規律,供求關係就是其中一個。新三板的門檻相比主機板已經降低太多,然而門檻的降低並沒有讓更多優質的小公司到來,相反的90%上新三板的企業是一些基本“0交易”的僵屍公司。好公司不多,自然吸引不了投資人的關注,錢也不會流過來,這其中原因值得包括監管方在內的參與者深深思考。
自新三板誕生伊始,就不斷有人將其比喻為納斯達克。實際情況是這樣的:納斯達克始建於1971年,在這個市場上有4000-5000家公司掛牌,歷經數十載,納斯達克已經成為規模為8萬億美元的主流股票交易市場。反觀新三板,沒多久就搞了6000家企業掛牌,數量上已經超英趕美,但品質這小編都不知道如何去評論了。也許正如納斯達克高級副總裁羅伯特·麥柯奕説的那樣:“我們納斯達克跟新三板沒有一點關係,我們跟新三板完全不一樣,地位也沒法相比。”
總結:打鐵還要自身硬,老闆們做好業績、把生意做好比什麼都重要,如果急功近利上新三板,花了錢請會計師、律師不説,到最後恐怕也只能成為菜鳥投資人“練手”的對象。
困難4:監管跟不上
許小年大家都知道,一直是唱空那一方的他這樣評價:“新三板不要審批制,隨便誰願意上就上,新三板騙子成群,我們都知道,良莠不齊,投資者自己去辨別,周瑜打黃蓋,願打願挨。”事實上,如果仔細去分析許的話,會發現他説的並沒有錯。
在小編寫過的一篇《抬頭仰望新三板,低頭看路五大坑》中就説過,新三板對於投資人來講有很多“坑”不得不值得注意。當類PE公司和泛金融公司在新三板瘋狂圈錢的時候,客觀上造成了這樣一個事實,一個游離于證監會、銀監會的金融群體正在形成,而這樣的一個金融群體背後所蘊藏的風險自不必説。至於其他類公司的騙錢把戲在這裡就不多做評述了。
總結:在中國金融史上這種現象多次發生,而詐騙和圈錢跑路等違法行為更是數不勝數。錢都被騙走了,投資人嚇都嚇怕了誰還能融到資?
困難5:缺乏客觀估值
投資者有時候搞不懂網際網路公司的估值,在業界,有一家公司年凈利潤1700萬而估值卻高達60億人民幣,而這樣的案例還很多。説到這有人會問了,這行有沒有什麼比較客觀的估值?但目前為止還沒發現。
那麼高的估值很容易讓人認為裏面有水分,而這些狐疑都會讓投資人不敢投錢進去。中國PE估值高,那麼把眼界投出去,大洋彼岸的美國是什麼情況?據公開資料,在美國,PE翹楚黑石集團的市盈率保持在10余倍的規模,神奇的是其掌管的資金規模遠大於現在的PE公司,錢多而且賺錢也多,而且因為市盈率不高也不會讓人感覺風險大。這其中的道理就很值得挖掘,人家是怎麼做的呢?
總結:國內的企業需要學習的還有很多,需要走的路還很長。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希望新三板中也能誕生出谷歌微軟這類跨國大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