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13日 星期一

財經 > 新三板 > 要聞 > 正文

字號:  

“雙創”市場化進程亟待加速 要素供給仍存結構性不足

  • 發佈時間:2016-01-26 07:0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恒

  編者按:2015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潮興起。國務院出臺多項文件持續為“雙創”清障搭臺,各級政府對“雙創”的支援力度仍在加碼。“雙創”是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發展分享經濟的重要推手。在當下,創業創新的氛圍正在形成。在實踐中,進一步破除“雙創”政策落地梗阻,調動各方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充分發揮産學研等力量,仍需要制度建設保駕護航。

  記者近日在京滬粵鄂陜皖等地調研發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各地初步形成風起雲湧之勢,在推動新産業、新業態、新主體加快形成以及對衝經濟下行壓力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多地在推動“雙創”過程中,重政府投入,輕市場運作;運動式痕跡較明顯,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機制尚未形成; 存在未因地制宜的盲目跟風傾向。各界期待下一步加速“雙創”活動的市場化進程,推動形成創新創業的內生動力。

  創新創業成經濟新增長點

  在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舉措的支撐下,市場主體參與“雙創”的熱情空前高漲,“雙創”工作在穩增長、促就業、調結構等方面也已初顯成效。同時,在“雙創”熱潮的推動下,中國正在迎來新一輪的思想解放,創新創業正在成為新的就業方式和價值導向。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關於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措施落實情況第三方評估報告》,2015年上半年,全國新增市場主體同比增長15%,其中新增企業同比增長19%,第三産業佔比超過80%,新增企業運營資産達2萬多億元,營收8000多億元,對GDP增速拉動達0.4個百分點。

  大量新增市場主體成為吸納勞動力就業的重要渠道,返鄉農民創業人數同比增長3.1%,個體工商戶從業人員同比增長11.6%,新建企業、個體工商戶平均帶動就業人數分別達到7.5人和2.8人。

  在調結構方面,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高出4個百分點。今年前5個月,國家高新區每天平均誕生130家企業,比去年同期增加2倍。

  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舉措為創新創業熱潮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市場主體參與“雙創”的熱情空前高漲,特別是商事登記制度大幅降低了創業門檻,簡化了創業程式,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目前,註冊一家公司的平均用時從改革前的26天縮減為現在的14天,日均新註冊企業由改革前的6900戶上升到1.1萬戶。

  在“雙創”熱潮的推動下,中國正在迎來新一輪的思想解放,鼓勵創新、崇尚創業、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正在形成,創新創業正在成為新的就業方式和價值導向。陜西省西鹹新區灃西新城管委會副主任、經濟學博士亢振峰説,從解放思想的角度來看,“雙創”活動的意義,可能不亞於1978年的改革開放和1992年的鄧小平南巡講話。

  經濟新常態下,能否把握好此輪創新創業的戰略機遇,將對於中國未來數十年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優客工場創始人、原萬科集團高級副總裁毛大慶説,縱觀世界,年輕人是創新創業的主體,而中國距離步入老齡化社會只有十多年的窗口期,在此之前,如果不能打贏這場戰役,重構經濟發展動力,那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將會走得十分艱辛。

  要素供給仍存結構性不足

  記者在多地採訪中了解到,儘管支援“雙創”的人才、資本、公共服務平臺有了長足發展,但仍有一些要素呈現出結構性供給不足的態勢,影響了創新創業的實際效益。在補齊要素短板的同時,還應警惕一些不良苗頭,對症下藥,以防止“雙創”流於形式化、同質化。

  草根熱情被激發,但是公務員、科技人員創業的熱情相對不高;國有資本大量涌入,但社會資本的積極性略顯不足;硬體強、軟體弱的孵化器、眾創空間迅猛生長,但提供全鏈條、全方位支援的商業性孵化器發展相對遲緩。“看似量很大,但是真正發揮作用的不甚理想。”亢振峰説。

  在快速補齊“雙創”要素短板的過程中,一些不良苗頭也值得警惕。

  ——重政府、輕市場。阿里巴巴首席技術官王堅説,政府在支援創新創業的過程中,若過多地採取直接介入方式,如評價、評審、評估孵化器等公共服務平臺及項目的好壞,再衡量是否補貼,那麼“這種扶持的思路不對,容易讓人奔著補貼去。”

  ——兩頭熱、中間冷。黨中央、國務院將創新驅動及“雙創”工作作為國家戰略來抓,基層對此熱情高漲、充滿期盼,但是仍有地方對此認識不足、落實不夠,甚至出現一些企業、群眾拿著國務院文件“逼”行政部門落實的情況。

  ——盲目仿傚多,因地制宜少。中國科協戰略研究院院長羅暉説,近年來各地各部門陸續出臺大量鼓勵創新創業的政策措施,文件多達2000多份,不少地方和國務院、部委層面的政策存在一個口徑説話、“上下一般粗”現象,沒有因地制宜,對當地創新創業主體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響應不夠,親和力差。不少地方出臺的産業發展規劃趨於同質化,較少考慮自身的産業基礎和承接能力,缺乏區域性的産業協作。

  ——搞工程的方式搞創新,搞運動的方式搞創業。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創新創業中心副主任黃濤説,現行的嚴格控制科研預算、人為設置科研進度,是典型的搞工程思維,不符合創新的客觀規律;同時,過度鼓吹創業成功的價值,讓創業者缺乏對自身能力和素質的理性判斷,一哄而上,這種“運動式”的動員方式可能會透支政府的信用。

  “雙創”市場化進程亟待加速

  受訪者普遍認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市場行為和自發活動,宜最大限度地激發市場活力,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在初步完成引導之後,政府可有意識地退出“雙創”活動的競爭性領域,更多地將資源向扶持“雙創”的土壤傾斜,提高政策的普惠度。

  一是對小微企業全面免稅。小微企業是創新創業的出口,要推動創新創業,關鍵還在於解決小微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的問題。來自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總稅率為64.6%,全球排名第19位,在亞洲國家中排名第一位;而以創新創業著稱的以色列為30.1%,美國為43.8%。

  對此,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創新創業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陜西省科技廳副廳長安西印等建議,對於年營業額在一定範圍內的小微企業、個體戶給予一定年限的全面免稅。小微企業對稅收的貢獻本就不大,但是稅收給其帶來的壓力卻很大。對小微企業全面免稅,可以促進小微企業的出生、成長,于眼下財政有損,但于經濟長遠有益。

  二是大幅減少對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公共服務平臺的直接投資和選拔性補貼,讓社會化的專業機構發揮更大作用。毛大慶等提出,創新創業服務本質上是商業行為,商業機構通過股權投資實現項目和平臺的利益捆綁,效率更高、效益更好,政府可逐漸減少介入。

  三是對各類扶持雙創和小微企業的政策進行全面梳理,對普遍反映“解渴”的政策予以合併,難操作、效果不明顯的進行剔除,建設互聯互通的國家“雙創”公共服務雲平臺,並適時起草出臺《創新創業促進法》,以法律形式將“雙創”戰略固定下來,避免淪為“一陣風”。

  四是充分認識區域性的資源聚集對創新創業的重要意義,坦然面對正在形成的“馬太效應”。羅暉等提出,北京、深圳等各種要素聚集城市的“雙創”成果正在呈現指數級增長,而欠發達地區在推進“雙創”過程中相對困難。建議不同地方要尊重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地去學習跟進,避免盲目跟風、模倣。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