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之三大怪現象:忙上市無成交 “僵屍”大增
- 發佈時間:2015-07-31 08:46:58 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張恒
流動性低 政策利好無法兌現及上市公司違規等成新三板硬傷
截至7月22日,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達到2811家,正式超過滬深兩市目前2800家的上市公司總和。然而,與掛牌企業數量飛速增長所不匹配的是,新三板市場流動性低、政策利好無法兌現以及上市公司頻頻違規等卻成為幾大硬傷,甚至導致企業上市動力減弱。
市場人士認為,從管理層近期態度來看,包括降低投資者門檻等此前支撐新三板火爆交易的政策預期因素無法短時間內兌現,這在很大程度上將給新三板的炒作帶來持續降溫。
目前,新三板掛牌的2811家公司覆蓋了全國31個省市區,涉及82個不同行業。新三板已形成以科技型、成長型、創新型中小微企業為主體的市場,其中,中小微企業佔比96%,民營企業佔比97%,高新技術企業佔比77%。最新數據顯示,新三板市場今年發行股票近90億股,融資額超400億元。不過,儘管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已經超滬深兩市公司總和,但目前近萬億元的總市值和1400億股的總股本,就體量上來説,仍與A股有相當大差距。
排隊上市
掛牌費連連上漲
新三板掛牌儘管不是註冊制,但掛牌條件非常寬鬆,上市門檻降低,讓越來越多的企業想去新三板掛牌,利用資本市場融資。而隨著掛牌大軍蜂擁而至,目前企業掛牌新三板服務費也水漲船高,最新報價範圍在160萬元至200萬元,個別企業掛牌新三板服務費報價更是接近220萬元。由於掛牌企業較多,一些企業在各種條件都完備的情況下,也只能排到2016年下半年掛牌。
然而尷尬的是,伴隨著掛牌企業數量的不斷增長,新三板市場的整體流動性問題正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此外,政策利好遲遲未能兌現,以及上市公司頻繁違規也成為硬傷。
三種怪相
怪相一:大部分企業場內無交易
本報記者了解到,近一年來,新三板市場的發展可謂波折不斷。隨著掛牌企業猛增與做市制度推行等,市場在今年三四月份迎來了股價與成交量的迅猛增長,隨後由於政策預期落空,加上A股市場深度調整,新三板股價與成交量雙雙跌到谷底。
7月13日至7月17日,新三板全市場成交額僅為22.22億元,周環比減少45.97%,其中做市成交金額周環比下降高達63.25%,三板做市指數亦在1400點附近徘徊,整體呈現縮量下跌的態勢。7月20日,新三板2775隻股票,總成交額僅3.76億元。有成交的僅512家,不足整體企業數量的20%。7月29日當天,做市轉讓總成交金額僅1.30億元,協議轉讓總成交金額僅2.78億元,分別較4月7日成交峰值下跌97%和67.2%。
雖然大部分新三板企業在掛牌之後,交易仍然是0,但對於沒有掛牌新三板的企業來説,這仍然是個不小的誘惑。買一個殼少則幾百萬元,多則上千萬元。急於在資本市場融資,是這些企業選擇“借殼”的初衷。
怪相二:場外忙借殼
由於新三板對於掛牌企業有兩年完整財務報表的要求,所以對於一些成立不夠兩年的企業來説,想從新三板市場中分一杯羹的話,借殼是一個不錯的選擇。3月5日,新三板公司天翔昌運發佈收購報告書,海文投資擬以現金認購公司發行的539萬股股份。交易完成後,海文投資將持有公司25.04%股份,成為公司控股股東。此前的2月4日,中鈺資本也宣佈以1.01元/股的價格認購新三板公司華欣遠達670萬股股份,成為後者控股股東。此外,目前已經有不少企業通過借殼方式登陸新三板,如ST鼎訊、華信5、尚遠環保、道從科技等都是通過股權被收購實現借殼。
企業借殼新三板一般有以下方式:第一種是通過收購新三板企業股權的方式取得控制權,再用資産+增發股權買入新資産,反向並購借殼,原有資産在此方案中被置出;第二種是,買方通過參與掛牌公司的增發,注入現金,獲得公司控股權,然後出售舊資産,購入新資産。由於目前對收購方幾乎沒有要求,這也導致不一定符合新三板掛牌條件的公司,通過借殼登陸新三板。
怪相三:12家公司被調查
新三板公司參仙源剛停牌籌劃資産重組,就遭證監會立案調查,從公告內容看,調查或與其財務問題有關,該公司表示:“近期已對自身財務數據進行自查。公司將根據工作進展,第一時間披露自查結果。如在自查中發現錯誤,將做出更正處理,進而有可能影響公司往年利潤。”由此,這家以山參種植為主業的企業,成為年內第12家被調查的新三板掛牌公司。若調查結果涉及財務造假,則在新三板中尚屬罕見。
據了解,目前新三板違規情況中最為明顯的就是企業披露資訊不嚴。近日,“新三板”發佈公告稱,由於北京中科可來博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2家掛牌公司未能按規定披露2014年年度報告,根據規定,決定自2015年5月4日起暫停上述掛牌公司股票轉讓。
新三板的估值風險也不可忽視。目前,在流動性還遠遠不如創業板的情況下,個別做市企業的市盈率已接近同行業公司在創業板的市盈率。而隨著未來做市企業數量和規模的擴大,新三板做市企業投資標的稀缺性的特性也將逐漸消失。
分析:政策利好預期有變數
有市場人士認為,新三板最終發展到“借殼”,確實讓業內人都覺得非常奇特。新三板建立的目的就是想成為一個門檻低、審核快、進出順暢的市場,借殼的出現其實與市場的初衷相悖。
目前,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已經在醞釀新三板借殼的規範性通知,有“硬傷”的企業想要借殼會被“勸退”。
除此之外,新三板在政策上也面臨瓶頸。據悉,去年以來新三板投資者熱情高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制度改革的預期:門檻調降、分層管理實施、競價交易機制推出,以及打通與創業板的轉板通道。不過,目前市場人士對上述政策利好能否一一兌現産生一些憂慮。
而本報記者了解到,目前投資者門檻下調至50萬元的想法恐難以實現;相反,監管層還在考慮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監管;此外,新三板競價交易機制推出進度將放緩,分層機制將如期推出,但僅僅也是“簡單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