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競回歸如何引導 高送轉憑實力不必硬充
- 發佈時間:2016-04-15 07:2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曹霽晨
上市公司活動名人云集
股東藝人捧場尚無約束
近日,文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重組更名儀式在上交所舉行,成龍、馮小剛、張國立、李冰冰、黃曉明、曾志偉、唐季禮等7位演藝界大腕以股東身份出席。截至當天收盤,李冰冰、馮小剛、張國立收益均超億元。據悉,文投控股的前身為松遼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這家老牌國企在2011年戴帽成為*ST松遼,2012年摘帽。2015年1月30日,又因2013年、2014年連續兩年虧損而重新戴帽,今年3月再次摘帽時,雖然名字仍然是松遼汽車,但已“脫胎換骨”涉足時下最熱門的影視和遊戲兩大産業。松遼汽車2015年8月實施重組,以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方式,收購了江蘇耀萊影城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權以及上海都玩網路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這兩家公司成為松遼汽車的主要利潤來源。其中,耀萊影城2015年營業收入為13.33億元,凈利潤為2.43億元;都玩網路2015年營業收入2.47億元,凈利潤1.4億元。
知名藝人為上市公司站臺,本來不算什麼事,就是做廣告、做形象代言,也完全沒有問題。但是據報道,黃曉明出資1600萬元認購240萬股,馮小剛、張國立、李冰冰等三人各認購300萬股,出資額為2000萬元,等等;成為這家上市公司股東的知名藝人,該不該、能不能為公司的重要活動站臺?到目前為止,似乎還沒有相關法律法規有所約束,法不禁止則應該可行。不過想想,作為公眾人物的知名明星,似乎還是在行為上應該有規範,如果是公益活動,出面、站臺無可指摘,如果是在自己有深度利益的活動中,如何擺平公眾形象與私人利益之間的關係,還是應該有個尺度。有這個擔心,一是因為公眾人物影響力大,二是因為在資本市場站臺,有引導或誤導投資者的作用,對利益相關者有可能帶來不當利益,也可能損害一般投資者的利益。如果是公務員,這種活動肯定要被禁止;而對藝人,我們只能説,憑自覺吧。
中概股競回歸趨之若鶩
殼資源更稀缺無規可循
中概股回歸的浪潮眼下是一浪高過一浪。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儘管A股市場出現了幅度不小的下跌,但中美兩個市場之間的巨大估值差,使得中概股的私有化及回歸項目,依然是各路資金眼中的“香餑餑”。一些手握大筆閒置資金的A股上市公司也紛紛加入了這一搶食這場盛宴的行列之中。4月8日,愛爾眼科發佈最新公告稱,擬間接投資奇虎360科技有限公司股權,投資認繳出資額為3億多美元的等值人民幣。受此影響,儘管當日大盤跳水跌破3000點,愛爾眼科的股價依然逆勢大漲5.44%。另值得一提的是,4月7日晚間,江蘇華西集團聯合i美股資産管理有限公司亦宣佈,已就收購噹噹網事宜結成買方聯盟。
據報道,受益於分眾傳媒、巨人網路回歸借殼,七喜控股、世紀遊輪分別連續拉出7個和20個漲停板。巨大的財富效應令中概股回歸項目成為市場關注焦點。據統計,近年來已有多家A股上市公司成為中概股借殼對象,有的已完成借殼。海內外上市公司股票價格差懸殊、估值天上地下,是中概股“打死也要回來”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理論上,存在著所有中概股回歸的可能性,但如果真的出現這種局面,股價將會怎樣?股指將會怎樣?A股的供求關係將會怎樣?現在好像已經沒人去關心,海內外資本市場價格差如此之大,究竟是什麼原因了。到底是海外市場估值偏低,還是A股的估值偏高,哪的估值更為合理一些?對此不容易有權威的説法。如果中概股的大批回歸是有利於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那麼A股市場除了要舉手歡迎,還需做哪些準備?比如政策上,比如法律法規上,比如在重新入市的門檻上,要有監管層統一的考慮,不能總像現在這樣近乎于“偷偷摸摸”的只能靠借“殼”度日,讓本來就稀缺緊張的“殼資源”更顯“物以稀為貴”了。
低市值個股依然不少
大盤好聽小的才美好
據媒體報道,截至4月8日收盤,兩市共496隻個股流通市值低於30億元,其中232隻個股流通市值不足20億元。總市值方面,兩市共680隻個股總市值低於50億元,其中48隻個股總市值不足30億元。具體來看,目前兩市流通市值最小前3隻股票分別為賽福天5.45億元、康普頓6.24億元、沃施股份7.39億元。總市值最小的前3隻股票分別為退市博元8.18億元、科隆精化20.19億元、賽福天21.79億元。
在資本市場,講究“力大身不虧”,企業規模、市值規模是實力的表現,也是投資者研究的重點。我們常常關心上市公司之最,如市值最大,如股價最高,如盈利能力最強,如分紅金額最多,等等;其實,這些另類的資本市場之最,或許也是有價值的。你可能真的不知道,還有近500家上市公司流通市值竟然低於30億元,你也許也不知道,有680家上市公司總市值低於50億元。其實再仔細看,這些小盤股固然以創業板和中小板居多數,但也有不少來自主機板市場。或許作為投資者,在關心藍籌股的同時,可以更多關注一些有發展前景的小盤股,在中國資本市場上炒作成風的影響下,小盤股更容易風生水起,扶搖直上。其實,在中國資本市場上一直流行著“小的就是美好的”,大盤股、藍籌股炒不起來,股價上不去,説是市場不成熟也好,説是散戶當家也行,但事實就是如此,想要扭轉這個趨勢,絕非一時一日之功。
高送轉盛宴引市場矚目
量力而為不必死要面子
據報道,2015年年報如火如荼般發佈,回饋投資者的高送轉也一浪高過一浪。現在,每10股轉增10股已成“起步價”,轉增20甚至更多也不足為奇的當下,高送轉概念股蘊含的投資機遇與風險,也在同步膨脹。據不完全統計,已經有11隻個股先後披露每10股轉增10股及以上的高送轉方案,以此優化公司股本結構。其股價亦應聲上行。一般來説,高送轉方案的背後應有良好業績及高成長性的支撐,但也不儘然。不少凈利潤出現下滑的上市公司,也“逆市”強推高送轉,其中的風險不可小覷。如賽輪金宇2015年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1.93億元,同比大幅下滑42.04%,但依然頂著業績壓力推出高送轉方案,擬以2015年末總股本為基數,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1.00元(含稅),同時以資本公積金向全體股東每10股轉增12股。這也是賽輪金宇連續5年公佈利潤分配方案。
在上市公司的解釋中,往往會説推出高送轉表明公司對業績的持續增長充滿信心,也可以被專業人士解釋為通過高送轉降低股價,增強公司股票的流動性。但不得不指出,借高送轉概念進行炒作蘊含不少風險。深交所曾經發文表示, “廣大投資者需明白高送轉的實質,充分了解高送轉概念下的投資風險,避免跟風炒作造成虧損”。其實,高送轉對投資者的實際利益並無太多直接影響,對公司的戰略經營目標也沒有多少實際推動作用,特別是在業績表現一般、甚至盈利大幅下降的情況下,靠沒有根基的高送轉扭轉投資者印象、甚至爆炒而達到抬高股價的目的,並不踏實。如何分紅送股,是上市企業的自主權,但基本原則還是,量力而為,量入為出。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