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

財經 > 美股 > 中概股 > 正文

字號:  

中概股海歸熱能持續嗎

  • 發佈時間:2015-07-20 04:32:29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陸綺雯  責任編輯:楊菲

  今年上半年中國企業上市220家,在境內上市187家,境外上市僅33家。境內資本市場備受青睞的背後,是上半年A股指數漲幅達三成以上的牛市盛宴,於是海外的中概股們也紛紛摩拳擦掌準備回歸,半年來已有20多家公司收到私有化要約。然而,就在大家忙著研究如何回歸時,劇情出現反轉,A股連續三周的罕見暴跌,給中概股的歸途蒙上了一層陰影。

  兩大原因吸引中概股回歸

  清科研究中心研究員吳蒙指出,今年以來,促動中概股回歸的理由主要有兩個:一是國內監管環境的變化,利好政策接連出臺。今年年初發佈的新《外國投資法》提案,將國外實際控制主體納入監管範圍,使得已利用VIE架構海外上市的企業風險大增,而未上市的企業對VIE架構不得不更加慎重。VIE架構在國內被稱為協議控制,是指境外註冊的上市實體與境內的業務運營實體相分離,境外上市實體通過協議的方式控制境內的業務實體。

  與此同時,利好政策則體現在196號文的頒布和註冊制即將落地。工信部前不久發佈的196號文宣佈,在全國範圍內放開經營類電子商務外資股比限制,外資持股比例可至100%,這給聚美優品、唯品會等電商類中概股,保留VIE架構直接回歸A股打開了方便之門。而在未來的註冊制下,股票發行或取消持續盈利條件,上市門檻大幅降低,對於過去因無法達到A股上市條件轉戰境外的網際網路企業無疑是重大利好。

  A股市場的牛市行情,則為中概股提供了更直接的回歸理由。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資本市場深入改革帶動政策紅利持續釋放,A股快速上漲使得上市企業的市值整體上了一個大臺階。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A股主機板、中小板和創業板的平均市盈率分別為16倍、45倍和68倍,而香港主機板、納斯達克和紐交所的平均市盈率分別為11倍、16倍和16倍。多家海外上市的網際網路企業均表示自身價值被低估,商業模式不被境外投資者理解等,這也促使企業更迫切地想要回歸A股。

  巨震阻斷中概股回歸之路?

  常年關注中概股的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過去三年,每年私有化的中概股都不超過5家,而今年上半年這一數字就突破了20家,其中6月份更是出現井噴之勢,有多達15家公司收到私有化要約。

  不過,就在6月,A股遭遇“滑鐵盧”,從6月12日觸及5178.19高點後斷崖式下跌,7月4日,證監會決定暫緩IPO。

  據不完全統計,採用VIE架構的中國企業共有約4000家,實際估計市場上VIE架構企業已超萬家,其中在海外上市的近500家。分析認為,此輪A股巨震對中概股回歸的潛在影響不容小覷。

  一方面,A股市值大幅縮水,上市企業高市盈率不再,意味著中概股公司為私有化、拆解VIE架構和回歸境內上市付出大量時間和金錢成本後,很可能達不到預期估值;另一方面,此次A股巨震也暴露國內資本市場存在不少不健全的地方,給欲回歸的中概股造成極大不確定性。比如,被稱為“中概股回歸A股第一股”的分眾傳媒,在借殼宏達新材過程中估值一度從退市的37億美元上漲至457億美元,但6月17日證監會對宏達新材董事長一紙調查,讓分眾傳媒回歸之路再生變數。

  此外,IPO暫停之後不知何時能開閘,特別對於那些因為上一輪IPO暫停而不得不選擇海外上市的企業來説,此刻要不要邁出回歸步伐確實糾結。

  長遠看回歸A股仍是大趨勢

  在吳蒙看來,經歷過此番深度調整的A股市場,相比過去能夠更加健康地運作,對欲回歸的企業不算壞事。

  中概股們可預期A股回暖的時間差,正好趁A股調整時機著手處理私有化等諸項耗時事宜,待市場調整完畢後再擇機回歸。至於被暫停的IPO,回歸企業還可繼續選擇借殼方式。此外,隨著人民幣基金和國內資本市場的不斷壯大和成熟,國內融資渠道日趨完善,資本市場會更合理地反映企業內在價值。吳蒙判斷,未來隨著國內市場環境和監管制度的不斷完善,VIE這一特殊時期的産物,必然會退出歷史舞臺,回歸A股將成為中概股和未上市VIE企業的不二之選。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