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政府企業市場一個都不能少

  • 發佈時間:2015-04-03 06:12:5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黨中央、國務院日前出臺《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4月2日,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等單位的知名專家學者集聚一堂,熱議如何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營造公平競爭環境

  “以往國家促進創新的政策文件更多地考慮各種計劃和項目,此次出臺的意見與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以説,這次改革的思路更多地展現了‘功夫在詩外’的境界,反映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的精神,體現了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的有機結合。這是很大的亮點。”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説。

  “發生這樣的變化,是因為不公平的市場環境已成為阻礙創新的巨大門檻。”薛瀾進一步解釋説,競爭環境不公平,創新活動得不到很高回報,或者可以依靠其他方式得到更高回報,企業就不會去創新。因此儘管去年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超過2%,但受競爭環境因素影響,企業和産業創新能力與社會的期望差距還是很大。

  “要釋放創新活力激發創新動力,政府還需要改變資源調動的方式,營造更加有效的競爭環境,強化普惠性政策支援。”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李正風説。

  專家們一致認為,《意見》很好地體現了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轉變,提出實行嚴格的智慧財産權保護制度、打破制約創新的行業壟斷和市場分割、改進産業準入制度等,都是在解決要素價值和管理扭曲,通過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一點一點地拆除制約創新的巨大門檻。

  拆門檻並不容易。“要想真正完善激勵創新的市場環境,還應改變現行的黨政幹部考核制度,把創新環境的營造作為重要任務納入黨政幹部工作的職能範圍。”薛瀾説,因此,政府在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調動企業創新積極性

  從30年前的《中共中央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到剛出臺的《意見》,在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創新與創業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看來,這幾十年的改革把大學、科研院所等變成了創新體系的高地,但企業仍是創新洼地。

  “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間的創新能力差距必須縮小。如果企業的創新能力不提高,導致不能夠有效吸納本土的研發機構的知識産出,創新的價值增值迴圈過程就不可能繼續,也會嚴重影響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率。從這個意義上講,調動企業創新積極性,提高創新能力是關鍵。”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穆榮平説。

  “國家已經意識到企業在創新驅動發展中的關鍵作用,並開始圍繞企業創新的中心環節制定政策。”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胡志堅説,《意見》明確提出“擴大企業在國家創新決策中的話語權”、“完善企業為主體的産業技術創新機制”等,正是從多個方面調動資源,為企業創新服務。

  “科技體制改革30年,著力點從推動科技力量面向經濟主戰場,到激勵和扶持企業創新,可以看到不少顯著變化。比如國家科技計劃這樣的重大項目開始讓企業牽頭,給予企業稅收政策方面優惠,包括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等。”穆榮平説。

  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

  在與會專家看來,《意見》還有一個突出亮點,是更加強調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意見》明確,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和各類創新資源配置的導向作用,調整創新決策和組織模式,這是促進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主體的關鍵。

  對此,中國科學技術資訊研究所黨委書記趙志耘頗有感觸。她介紹説,目前我國的科技資源總量已經躍居世界前列:2010年我國R&D人員超過美國,居世界首位;2012年我國R&D經費總量突破萬億元大關,幾乎與歐盟持平。但不容忽視的問題是,我國依然缺乏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技成果和人才。

  “這與過度行政化的科技資源配置方式不無關係。”專家表示,由於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沒有理順,科技資源並沒有配置到最有競爭力的企業那裏,一部分科研項目由於脫離市場和實際而束之高閣,導致科技資源的浪費。“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還需要打破行業壟斷和市場分割,讓市場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薛瀾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